放大圖片
■不少長者需要義工照顧。
投身義務工作當然要出心出力,但專業的培訓也十分重要。義工經常要和不同人士接觸,溝通技巧十分重要,一不小心便可能弄出誤會或誤解。「約五分之二的受訪非政府組織,都有為旗下義工提供培訓課程。」研究員表示,為義工建立義工商數(Volunteer Quotient)是十分重要的。
義工智能培訓概念,是指義工須具備一些必要條件。「經悉心培養和孕育,所有市民都能成為優質義工。觀念方面,我們着重知、情和行三方面。」知就是灌輸基本義工服務知識,情就是培養義務工作信念和態度,行就是義工服務體驗和生活融合。「追求價值、持續學習、自我肯定和積極承擔,便是建立優質義工的重要元素。」透過有系統的訓練課程,可逐漸提升義工的素質和服務信心;而學分制的學習模式亦有助推動義工積極持續參與義務工作,多元化學習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
「凡年滿15歲或以上,有志投入義務工作及提高義工服務素質的人士,都有機會參與。完成個別項目課程,便可獲取有關課程的出席證明信。修滿指定學分及服務時數,更可獲發VQ獎項。」
「不要以為義工提供的是無酬服務,也要和有薪工作一樣需要接受問責。」鄧桂能指,目前受助機構對義工評價非常正面,正反映目前義工的專業質素。「90%受惠機構都同意其工作人員因與義工合作而獲益,88%更認為義工有助提高服務質素和提升服務水平。」目前,義工力量已成為社會服務的重要部分。「大家出於自發,但也要努力裝備,抱着高度熱誠樂於服務他人。義務工作能建立關懷、互助、文明的和諧社會,這並非金錢所能衡量。」這一切美好願景,便由建立香港「義工文化」做起。
學生參與 與長者做朋友
最近,嘉諾撒聖心書院學生分別為沙田先天道安老院及西園長者中心的長者安排小遊戲和手工製作,並陪同他們參觀香港海防博物館及孫中山紀念館,提供導賞服務。「其實,服務得益的不單是被服務的受眾,義工也能從中擴展見聞,充實自己。」學生義工表示,參與服務後比以前更愛護老人家,更懂得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每一刻。同學表示,只要用心和人相處,年齡絕對不會形成隔膜。「長者和中學生原來也可以成為朋友,交流彼此的經歷。」可見,義務工作對年輕人價值觀帶來很大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