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信 台灣政治評論員
台灣電視政論節目是一個新興行業,帶動了媒體自由的風潮,具有「創造性破壞」的作用,尤其對揭發陳水扁涉及貪腐、海外洗錢,功不可沒,但電視政論節目操之過當,以收視率掛帥為師,曾幾何時,「名嘴」也有了負面作用。
《讀者文摘》中文版曾對台灣閱聽大眾進行「行業大調查」,結果電視名嘴、立法委員、地方民代都「吊車尾」,形象一落千丈,由此可見社會觀瞻之改變,已到了痛切反省的時候。
公元兩千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國民黨結束五十年的長期執政,陳水扁意氣風發入主「總統府」,社會一片看好,陳水扁民意支持度高達八成,由陳水扁得票率只有39%可加以比較,台灣不分黨派都寄予厚望。
「全民開講」監督政府
意想不到的是,陳水扁心中只有權力,理想、政見皆可拋,「當選還在競選」,甫上任就使政府運作進入空轉,民意支持度快速流失,兩個月後發生「八掌溪事件」,由於政府救援機制落空,媒體全力抨擊,電視政論節目應運而生,最後是以「行政院副院長」下台作為停損點,從此電視名嘴與政治人物成為「相生相剋」關係,陳水扁支持度一瞬間降落到二成,加上不久後又宣佈「核四停建案」,陳水扁施政從此陷入困境,「藍綠鬥爭」浮上檯面。
媒體的性質是「站在掌權者的對立面說出真話」,按照美國媒體評論者李普曼的理念:「媒體工作者的最高尚任務是說出真話,使魔鬼無所遁形。」法國政論家瑞蒙.阿洪也說:「政論家有機會與責任說出政治人物做不到的事情。」既然有媒體人敢於批評時政,「鼓動風潮,製造時勢」(孫中山之語),台灣出現獨樹一幟的「全民開講」,也應運而生一批專業的「電視名嘴」,他們獨立於政黨、報社、企業之外,成為特殊的專業人士,也提升了媒體評論者的社會地位。
但正如各行各業都會出現良莠不齊現象,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電視名嘴圈也由「量變而質變」,首先是為了反制對陳水扁政府的批評,凡是批評政府者都被掛上「藍媒」帽子,指控他們受到國民黨資助;陳水扁政府也以廣告、預算挹注支持「綠媒」;於是,在行政、立法系統打得難分難解的「藍綠對抗賽」,也延伸到政論界,藍綠分歧的狀況如同解剖刀在身體劃上一刀,十年以來迄今仍流血不止,傷痛未癒。
由於台灣社會「非藍即綠」的兩分法,「是顧客決定了產品的性質」,政論節目分為兩大區塊,一是「藍媒」,一是「綠媒」,楚河漢界、涇渭分明,或有人在其中保持超然中立,或有人在其中民粹操作,但觀眾好憎分明,「只問立場,不問是非」,流風所及,一些專以「為反對而反對」的名嘴出現,開口閉口極盡譁眾取寵之能事,用最激烈的肢體、語言、表情宣洩憤怒,「所有的事業都是表演事業」;當民粹當道,名嘴成為小丑、弄臣,「政論名嘴」這塊「金字招牌」就開始褪色,素質最差者就把整桶粥都打翻了,電視政論節目在一年來影響力急速消退,主持人的縱容、名嘴的自甘墮落、觀眾的沉溺於意識形態,以及電視政論圈不求長進,都要承擔部分責任。
「名嘴風潮」恐成昨日黃花
回顧電視政論發展的十年,最關鍵者是對陳水扁貪腐、洗錢的「揭弊運動」,若不是有一批名嘴不畏權勢揭發到底,斷不會有陳水扁被起訴、羈押、乃至判處重刑,其情況如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揭發越戰內幕、水門事件一樣,台灣電視政論起了一定的歷史進程作用,把媒體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後續所衍生出來的檢察系統改組,受賄法官被收押,都可感受到「媒體揭弊運動」也帶動了「司法自消運動」,媒體自由與司法獨立成了民主改革的兩大支柱。
但是正如政治人物會收買某些名嘴一樣,保守的司法系統也會運用自己的人脈、金脈進入電視媒體,於是也有「司法黃牛」搖身一變成名嘴,或是提供檢調內幕,或者轉移焦點,或者扮演打手「圍魏救趙」,本來已「藍綠糾葛不清」的政論圈,自此又注入一股濁流。當「藍綠難解,是非不分」,閱聽大眾厭倦之餘,自然是關機圖個耳根清淨,收視率因之下降,名嘴影響力日減,民粹當道更加走火入魔,如同「十年一夢」一般,電視政論節目的「黃金時期」已進入了尾聲。
正如夕陽工業需要轉型,曾經成為「媒體火車頭」的政論節目也成為「吊車尾」的拖油瓶,奈何台灣的媒體經營者大都非常短視,只在乎收視率調查,只在乎廣告的收益,不在乎媒體品質的提升。儘管各界已批判電視新聞是「弱智」,名嘴已成為「亂源」,但少有媒體經營者願意挹注經費、人力改弦更張,於是一切率由舊章,仍然延續用最少的投入以達最大的績效。電視政論節目的評論圈成為過氣政客、司法黃牛、失業媒體人的集散地,二軍、三軍浮上檯面,這是政論節目的最大危機,如果任令此情況惡化下去,曾經風行一時的「名嘴風潮」恐將成為昨日黃花,走入了歷史的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