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局中人語:小班教學是救校良方?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06]     我要評論

孫明揚 教育局局長

 學生人口大幅下滑,影響深遠,政府並非「坐視不理」,但問題亦不是單靠政府推出一個萬全方案便可徹底解決。我們必須得到各持份者的積極配合,共同承擔。現時我們正與辦學團體、學校各持份者、教育專業團體和家長代表密切聯繫,希望能夠取得共識,對症下藥,務求將震盪減至最低,讓學界可以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持續發展。

 入讀中一的學生數目在未來六年持續大幅下跌,是近日學界最熱門的話題。

 沒有人會願意見到辦學團體需要停辦學校、教師失去工作、家長忙於為子女轉往他校繼續學業。所以,我非常理解為什麼社會上有不少聲音,要求政府妥善處理這個危機。

 一直以來,我並不認同「殺校」這個說法。學校面對相當數目的收生不足而面臨停辦,是一項客觀事實。我們應盡力去紓緩這個幅度,有計劃及有序地去把震盪減到最低。當中最重要的考慮是保障學生的教育質素。我們為什麼要推行334新高中學制?就是要打破以往太早「文、理」分流的安排,為學生提供寬而廣的課程,讓學校可以有一系列的選修科和多元化的科目組合供同學選擇,以配合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和興趣。為此我們有需要為學校的收生人數和班數設定門檻。

有限度「小班」不能成常態

 現時,中學的門檻是最少要開三班,開班人數為30人(即最少61人便可開辦三班,平均每班21人),這個班數和人數可確保學校為學生提供多元科目選擇。其實這項安排可以理解為我們在特殊情況下,讓學校有限度地以「小班」維持基本運作。這種「特事特辦」的處理方式,不可能廣泛應用而成為常規政策。根據教育局在去年年底進行的新高中科目調查結果顯示,開辦三班的學校,一般也只能開設九至十個選修科目,另加其他語文和應用學習課程。由此可見,進一步縮減班數和學生人數,會影響學校所提供的選修科目,不但剝削學生的選擇權,同時亦與新高中學制的理念背道而馳。

 面對學生人口大幅下跌,有意見認為應把握這個契機,推行小班教學,尤其現時部分小學已經實施小班,為何不能在中學延續?同樣地,教育質素是我們的首要考慮。

 首先,中學的教學環境和科目配套等與小學不盡相同,我們不應將小學的做法簡單移植至中學。再者,小班教學不是單純減少每班人數,而是老師需要調適教學模式,才可真正提升教學效能。我們委託的小班教學研究顧問—劍橋大學Professor Galton曾經指出,他的個人和海外研究結果均顯示,小班教學的成效在小學階段早期較為重要,但效用會漸次減退。事實上,正如其他教育先進地區一樣,香港著重「全校參與」和「針對性輔導」來支援中學生,特別是那些成績稍遜的學生。對於一般中學生來說,班上人數太少,亦會減少他們的群體互動,影響他們的全人發展。

 當然,有人會提出,政府是基於資源理由,所以拒絕在中學實施小班。資源固然是其中一個考慮,關鍵不在於政府是否願意付出,而是有責任向市民交代,公共資源是否用得其所。事實上,政府對教育的資源投放是無容置疑。為了穩定學校發展,政府在過去幾年陸續減低中學每班派位及開班的人數,當中已涉及每年14億元的額外開支。由於中學的撥款是按班計算,每班人數愈少,單位成本愈高。過去五年,每名中學生的教學平均成本已上升近兩成,由約33,000元增至逾41,000元。現時中學最少61人便可開三班,這些班別的學生平均單位成本,更達71,000元。目前,政府每年有四分之一的經費用於教育,中學佔約四成,進一步增加中學的教育開支,便等於要削減其他教育範疇及公共服務的資源,如應付人口老化的社福服務、醫療等等。

不能「一刀切」處理人口下降問題

 換一個角度從學校生態來看,學生人口下降對不同區份的學校有不同的影響。有些區份學生人數多,學校數目少,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但亦有區份剛剛相反,成為收生不足的重災區。另一方面,我們亦不能夠忽視家長的選擇。上星期我跟家教會代表會面時,有家長表達憂慮,擔心縮減班額或減少每班派位人數會影響子女入讀心儀學校的機會。由此可見,面對不同區份的差異以及家長的意願,我們不能夠簡單地「一刀切」以小班教學處理人口下降的問題。

 當然有人會問,可先嘗試在分區或重災區試行小班。這同樣觸及教育質素的問題。誠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談到教育質素時說:「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人才。」如果大家認同這個說法,我們是否仍然要將「小班教學」視為解決縮班殺校和超額教師的手段呢?

 學生人口持續下降是一個客觀事實,由現時至2016年將減少21,500人,跌幅高達百分之28.5。面對這個嚴峻情況,我們必須撫心自問,是否應該罔顧學校質素的差異和家長的選擇,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純粹只為抵銷這21,500人的跌幅,設計各種方式去強行重新分配學位和班數,以達至「零」殺校的局面,而放棄對教育質素的堅持和妥善運用資源的理念?

相關新聞
指點江山:發掘人才 掌握話語 迎新選戰 (2010-09-06)
廿四味:培根的比喻與朱熹的名句 (2010-09-06)
把脈香港:香港特區沒有「次主權」 (2010-09-06)
冷眼向洋:中國:戰略包圍與戰略出擊 (2010-09-06)
局中人語:小班教學是救校良方? (2010-09-06)
台灣政論媒體怪現狀 (2010-09-06)
止戈為武:解放軍首次引入商業保險機制 (2010-09-06)
從深圳前海規劃看香港河套區 (2010-09-06)
世紀風雲:曾蔭權致電菲總統引發的思考 (2010-09-04)
東張西望:北京引導朝鮮改革開放 (2010-09-04)
讓「阿福精神」代代相傳 (2010-09-04)
對準世界與本土文化的鏡頭 (2010-09-04)
智庫的戰略價值不容忽視 (2010-09-04)
來論:《蘋果日報》將人質慘劇政治化不得人心 (2010-09-03)
廿四味:政壇寄生蟲進退維谷 (2010-09-03)
把脈香港:放下「仇菲之心」 顯偉大情操 (2010-09-03)
悲傷、感動和希望 (2010-09-03)
「撤軍」凸顯白宮損人不利己 (2010-09-03)
局中人語:挾持人質事件之學校危機處理 (2010-09-03)
置業貸款效果適得其反 (2010-09-0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