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本周初九龍塘土地拍賣,單是地價已是每呎一萬六千多元,報章均指那是「地王」,市場對未來的樓價繼續看高。
其實近兩年樓價已經不斷飆升,有些樓宇,雖然樓齡增加了十三年,但其樓價已超逾九七年的歷史價位,還未置業的市民,不論是基層還是中產,都感到樓價太高而無法置業,紛紛要求政府「做洁v。這是無可厚非的:樓價昂貴租金也同樣昂貴但薪金不加,但一家人總要「有個瓦遮頭」,基層市民尚可申請公屋,收入稍豐的市民,連申請公屋的資格也沒有,可以怎辦?
不同人士也提出不同的方法,但不同的政策有不同的效果,有些方法,表面看來讓人有個「幫到人買樓」的錯覺,但實際上可能會害了市民之餘,還會影響到整個經濟體系。
置業貸款存在弊端
很多市民都表示有能力償還按揭的貸款,只是無法支付三成首期。於是,有些人便提出由政府提供貸款予市民付首期。這政策看似最能幫助市民置業,但實際上又是不是呢?
樓市有供有求,樓價上升因為有需求但供應不足。置業貸款有幾個弊端。一、置業貸款讓更多原來未必計劃買樓的人,可能因而進入市場,推高需求,這只會令市場更加供不應求。二、筆者預期,若政府真的提供置業貸款,當政府一公佈這項政策當天,樓市便已經再飆升幾個百分點,抵銷了貸款的效用。三、需要申請置業貸款的市民,大多數會是在現時市場環境沒有能力置業的市民,也即是說是最沒有能力承受樓價下跌的市民。樓市和股市一樣,沒有永遠的升市,必定有上有落,萬一樓價下跌,這班基層和夾心階層很容易變成了負資產,資產將會變成他們的負累,更惡劣的情況是,萬一他們因失業或收入下降而無力償還按揭貸款,他們便只有破產一途。四、上述的情況,其實不是幻想出來的,九七前後十年八載,這種事情已不斷發生,更甚者是樓市一旦下跌,香港整體經濟也可能因此種骨牌效應而倒下,對香港而言是得不償失。
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可以從「供」和「求」入手,例如增加供應和減少需求,而不是設法子「資助」買不起樓的人買樓,因為那只會「增加需求」,對已經高企的樓價只是火上加油!舉個例子來說,拍賣土地和興建居屋(當然不是瘋狂地興建)長遠而言有助降溫,增加炒樓的難度也有助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