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聶曉輝)對於一名3歲男童感染甲型H1N1流感後死亡的個案,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表示,衛生署進行的基因排列證實,男童感染的病毒並沒有變種,當局會研究男童是否患有先天疾病或其他身體問題,以致染病後迅速死亡。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引用日本的研究指出,小童染流感致死的個案中,多數死者先天缺乏一種酵素,容易併發腦水腫,香港每數千名初生嬰兒,便有一人有此缺陷,建議港府成立專家小組,研究為初生嬰兒作普查,篩選高危嬰兒,及早為他們注射流感疫苗。周一嶽表示會考慮有關建議。
周一嶽昨日出席公開場合後表示,香港錄得逾80宗感染甲流後死亡的個案,大部分死者患慢性疾病,但該名3歲男童並無有關問題,故當局需要研究他是否患有其他先天疾病或其他健康因素,以致染病後迅速死亡。
周一嶽:疫情逐步緩和
他又指出,香港目前仍處於夏季流感高峰期,但過去3星期病毒監測顯示,「疫情」逐步緩和,當局檢測的流感病毒之中,約10%至20%是甲流病毒,超過80%是H3病毒。
何柏良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日本研究發現,每年有逾100宗流感病毒入侵腦部致死的個案,死者的共通點是先天缺乏「卡尼丁酵素」,當患者持續發高燒,容易引致腦水腫致死。他指出,基因及酵素缺陷均可透過檢驗發現,建議港府盡快成立專家小組,研究為全港初生嬰兒作普查,篩選缺乏該酵素的嬰兒,及早為他們注射流感疫苗,估計當局每年只需耗資數百萬元。他表示,現時「卡尼丁」缺乏症的普查技術成熟,每次檢測的費用約數百元,整個檢測過程只需2分鐘及為幼童抽取一滴血液,準確度接近100%。
家長應避免求診不同醫生
何柏良又指出,部分家長發現小童發高燒時,往往帶他們向多名醫生求診,這做法或弄巧反拙,他說:「醫生一般會為小童處方抗組織胺類藥物,如果向不同的醫生求診,服用數名醫生處方的藥物,便有機會過量服食抗組織胺藥物,或會導致心律不正常,甚至於數分鐘內突然死亡。」
他指出,流感病情一般持續發高燒2至3天,建議家長不應過度控制病情,避免向不同的醫生求醫,若要轉用醫生,亦應向醫生提供子女服藥紀錄的資料。
他又提醒,如發現兒童出現流感症狀,高燒至華氏104度,並出現氣促、神志不清、抽筋等情況,必須馬上送院治理。他說:「部分未去到急症室門口已失救,縱然康復亦可能有嚴重後遺症,部分更會感染肺炎死亡。」
袁國勇:有問題嬰比例不高
但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認為,不排除新流感病毒基因排列有小改變,令小童病情變得嚴重,但亦可能與男童免疫系統未成熟有關。對於為初生嬰兒作普查,識別缺乏酵素的高危兒童,袁國勇認為,有問題的嬰兒比例並不算高,是否值得作全面普查需要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