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ECFA推動兩岸經濟關係走向新階段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0-08]     我要評論

——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2010.中國香港)大會論文選刊

曹小衡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

 從全球經濟走向、兩岸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兩岸經濟合作趨勢看,ECFA又為兩岸提供了進一步合作發展的新機遇。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大陸仍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亞洲地區乃至全球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也進一步增強。兩岸若能抓住此次機遇,不僅兩岸經濟合作能再上層樓,出現全新的境界,同時密切的兩岸經濟合作也能使台灣經濟再上層樓。

 當前,台灣為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第九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大陸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2000-2009年兩岸貿易總額為8022.2億美元,台灣累計順差額達5106億美元,佔兩岸貿易總額的63.6%。台灣出口市場的40%在大陸。截至2009年12月底大陸累計批准台資專案80061個,實際利用台資495.4億美元,大陸是台灣最大投資目的地,佔台對外投資70%。

兩岸商簽ECFA是歷史的必然

 兩岸經濟聯繫密切到如此程度,說明兩岸經濟具有巨大的互補性,當台灣70%的投資、40%的出口和100%的貿易順差都與大陸相關時,兩岸簽署ECFA就是明智的、必然的、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市場選擇。ECFA無論對台灣經濟還是兩岸經濟合作,都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如果說兩岸過去對立是歷史的偶然,未來的合作是歷史的必然,ECFA就是歷史必然的開始,從這一角度理解,如何評價ECFA都不為過。

 大陸改革開放初期,港澳台和海外華人給予大陸最為直接的支持和幫助,迄今為止,僅台商在大陸投資就達8萬餘項,對大陸的經濟發展、投資環境的改善、技術的進步、就業率的提高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今天大陸發展了,有必要有所回饋,兩岸都要從歷史的、長遠的角度看兩岸關係,看雙方長期的互惠互利關係。

ECFA後兩岸經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從全球經濟走向、兩岸經濟發展的特點及兩岸經濟合作趨勢看,ECFA又為兩岸提供了進一步合作發展的新機遇。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大陸仍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亞洲地區乃至全球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也進一步增強。而其背後最重要的支撐是,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由此將展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伸展,大陸將由「世界工廠」邁入「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並列的新階段,大陸的消費市場發展潛力不可估量,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亦會產生巨大的利益空間,而這些為兩岸經濟合作開闢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合作天地,如果說兩岸過往的經濟合作是一種面向國際市場的「外向型」的經濟合作,那未來的合作則更多是面向大陸或兩岸市場的「內向型」的經濟合作,這對台灣企業、台灣經濟乃至兩岸當政者而言都是個全新的課題,兩岸若能抓住此次機遇,不僅兩岸經濟合作能再上層樓,出現全新的境界,同時密切的兩岸經濟合作也能使台灣經濟再上層樓。

ECFA也為兩岸共建中國經濟區奠定了基礎

 自古以來台灣經濟即為中國經濟的一部分。台灣經濟發展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偏離的根源在於中國清朝後期國力衰退、積貧積弱。台灣經濟發展與大陸經濟發展軌跡偏離的重要時段是荷蘭殖民台灣的38年和日本殖民台灣的50年。在這近90年的殖民統治中形成了20世紀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當今所謂「台灣意識」的第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我們也看到,近代資產階級殖民制度在給台灣人民造成政治上的屈辱和經濟上的剝削的同時,相伴而來的還推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奠定了台灣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形成當代台灣經濟發展的特點的第二個重要原因是戰後台灣經濟快速融入西方資本主義世界,走向一條繼續與祖國大陸經濟隔絕,依賴世界市場的特殊發展道路。台灣經濟因殖民入侵形成的資本主義基礎、西方產業結構調整、轉移和跨國公司建立的國際分工體系這三個主要原因,使戰後台灣經濟開始融入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並形成了當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

 30年的改革開放徹底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也迎來了兩岸共建新的中國經濟區的歷史性機遇。從1978年到2009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今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為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成為帶動整個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的引擎,也為帶動包括台港澳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復興、共同重建一個嶄新的中國經濟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新聞
廿四味:李鵬飛鍾士元為反對派選舉工程「起錨」 (2010-10-08)
把脈香港:西方勢力操控反對派選戰部署 (2010-10-08)
ECFA推動兩岸經濟關係走向新階段 (2010-10-08)
狂犬吠日無損太陽光輝 (2010-10-08)
止戈為武:解放軍外交從容不迫 (2010-10-08)
區會五席工聯會可佔一席之地 (2010-10-08)
用智能卡在兩岸四地過關增效率 (2010-10-08)
志強時評:「派糖」不宜成慣例 扶貧應有新思維 (2010-10-07)
鳴記於心: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看日本 (2010-10-07) (圖)
建構兩岸「化戰略危機為經濟轉機」和平機制 (2010-10-07)
解惑篇:柴灣「豬頭骨」的啟示 (2010-10-07)
深港優勢互補建國際大都會 (2010-10-07)
民筆聊生:多元經濟創「藍天」 (2010-10-07)
政經人語:區會選戰「開打」 環境局中「第一槍」 (2010-10-07)
來論:選舉政治下政黨與政府的博弈變化 (2010-10-06)
廿四味:愛國不是愛自己 (2010-10-06)
把脈香港:民主黨「分裂」只為擴大政治光譜 (2010-10-06)
《蘋果》撐日版面 反映美國心戰策略 (2010-10-06)
冷眼向洋:中國從地中海擴大對歐影響 (2010-10-06)
把脈香港:「申亞」應奠基於普及體育運動 (2010-10-0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