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秀月 漳州報道)濕地保護對維繫候鳥的生態系統至為重要。有環保團體發現,在覆蓋香港、台灣及福建3地的「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受發展、污染、捕獵活動等影響,使濕地棲境逐漸喪失,飛越該航道的水鳥數量不斷變少,其減少速度更是全球8條飛行航道之最。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副處長張德輝在福建漳州表示,香港、台灣和福建3地是遷徙候鳥重要的過冬地和中途站,加強濕地保護合作尤為重要。
人類活動影響水鳥正常遷徙
踏入秋季,候鳥開始南遷。不少來自中國北部及西伯利亞的候鳥都會途經「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航道」飛來過冬,包括黑臉琵鷺等珍稀鳥類資源。該「航道」覆蓋範圍廣闊,由北極圈經東南亞,一直伸延至澳洲及紐西蘭,共13,000公里。逾5千萬隻來自超過250個不同族群的遷徙水鳥行經此飛行航道,往返繁殖地及越冬地,並在中途站歇息和補給。因全球45%的人類居住在該航道範圍內,人類活動影響了水鳥的正常遷徙。
三地專家交流保護遷徙鏈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Hong Kong)代表日前到褔建省漳江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3地專家均呼籲,保護遷徙鏈完整的工作已成當務之急。為此,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現正與內地濕地保護機構合作,向候鳥遷飛區各濕地的管理人員和決策者交流濕地管理的經驗,並重點保育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廣東海豐鳥類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培訓主任李桂嬋表示,台灣的環境保育值得借鑒,並高度評價台灣民間保護濕地的意識。台北野鳥學會常務理事阮錦松呼籲,大陸濕地保護人員能到台灣親自參觀,將使經驗更具有實踐性,進一步加強兩岸間的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