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舟
9月7日發生在釣魚島海域的日方非法抓扣中國漁民和漁船,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和侵犯中國公民人權的惡性事件,使中日之間的釣魚島爭端再起波瀾。美國欲干預和介入中日關於釣魚島主權歸屬的紛爭已無懸念。美國的干預和介入,使中國對釣魚島的維權形勢更加嚴峻,在這樣錯綜複雜的情勢下,如何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已成為中國政府和人民面臨的一個重大而又現實的挑戰。
釣魚島成為引爆中日關係的雷管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美國對此心知肚明。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美國將沖繩主權移交日本時,在明知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情況下,一併將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也交給了日本,這就等於安下了一枚引爆中日關係的雷管。在中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的強烈抗議之下,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不得不公開表示:「歸還沖繩的施政權,對尖閣列島的主權問題不發生任何影響」。1972年中日兩國在恢復邦交的談判中,雙方從中日友好的大局出發,同意將釣魚島的歸屬問題掛起並留待以後條件成熟時解決。
此次釣魚島事件絕非偶然。日本欲借此事件,向國際社會強勢宣示釣魚島主權已歸日本的既成事實,以此來試探中國崛起後在釣魚島歸屬上「擱置爭議」的底線,進而為謀求「永久佔有」的合法化,進一步採取實質性行動做準備。釣魚島這枚美國蓄意安下的引爆中日關係的雷管終於被日方引爆。
日方此次在釣魚島海域非法抓扣中國漁民和漁船的事件發生後,中方反應之強烈,立場之強硬,並在外交示警無果的情況下,斷然採取反制措施,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的外交博弈,除以往的有理、有利、有節外,又增加了一條:有力,令國人眼睛為之一亮,令日本以鷹派為主要閣員的菅直人新內閣始料未及。
中國用行動來宣示主權
多年來,日方為了將非法侵佔作為既成事實,一直不斷在強化對釣魚島的實際控制,並在軍事上也做好了應對釣魚島事態惡化的相應準備。2002年,日本陸上自衛隊成立了一支「離島防衛部隊」。該部隊的任務是在可能的危急狀態下,配合海上保安廳,以小兵力奪控釣魚島,並將事態控制在較小範圍內,防止武裝衝突升級。目前,該部隊編制為600餘人,由兩棲突擊、特種空降、情報偵察等若干分隊組成。從2004年開始,「離島特戰部隊」以釣魚島為背景進行了多次模擬突擊演習。日防衛廳還對沖繩本島以西的其他島嶼以及釣魚島制定了一套「西南島嶼有事」對策方針,其核心內容是:當釣魚島及其諸島海域「有事」時,日本防衛廳除派遣戰鬥機和驅逐艦外,還將派遣數萬名陸上自衛隊和特種部隊前往增援防衛。
目前,日海上保安廳已將釣魚島周圍劃分為三個巡邏區域,距釣魚島12海里範圍內為「絕對禁止區」,12-24海里範圍內為「嚴格監控區」,24海里以外為「警戒監視區」。其核心就是阻止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的民間船隻接近釣魚島,對進入釣魚島12海里的中國漁船和「保釣」船隻採用撞擊、高壓水槍噴射等方式予以暴力驅離。而對於釣魚島周圍海域的中國軍艦及公務船隻,日方則採取尾隨監視等方式進行監控。
中華民族歷來不怕鬼,不信邪。面對釣魚島維權如此嚴峻的形勢,鬥則進,不鬥則退。中國必須針鋒相對,採取必要的措施,以徹底打消日方一些政客對釣魚島主權抱有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用行動來宣示主權。中國的兩艘漁政船奉命開赴釣魚島海域進行維權巡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宣佈,中國漁政船在釣魚島海域的巡視將常態化。這是中國反制日本採取的又一重大措施。下一步,中國的海監船也將開赴釣魚島海域,依法進行維權巡航。可以預料,中、日雙方執法船在釣魚島海域對峙的局面也將隨之常態化,雙方發生摩擦,特別是日方再次尋釁滋事,挑起事端和衝突的可能性增大。
兄弟鬩於牆共禦外侮
釣魚島位於東海大陸架的東部邊緣,在地質結構上是附屬於台灣的大陸性島嶼,在行政上隸屬於台灣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在「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這個事關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北京和台北一直存有共識。台灣現任領導人馬英九就曾經是激情迸發的「保釣」精英。此次中日釣魚島事件發生後,台灣「國安會」副秘書長葛光越公開表示:台對大陸維護釣魚島主權無異議。葛光越還說,中日和台日之間對於釣魚島主權看法存有爭議,但台灣與大陸之間對於釣魚島主權看法則無爭議。9月中旬,台灣民間漁船為抗議日方非法侵佔,前往釣魚島海域,台灣海巡署還派出數艘艦船保駕護航。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對此舉給與了充分肯定。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海域自古就是台灣、福建兩地漁民捕撈作業的傳統漁場。目前,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在保障兩岸漁民海上作業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已有協議,當務之急是根據釣魚島這一特定海域的維權現狀,審時度勢,雙方進一步磋商兩岸的執法船如何攜手共同宣示主權,共同擔負起保護海峽兩岸漁民在此海域生產作業安全的重任。為了應對釣魚島海域可能出現的更加複雜、更加嚴峻的挑戰,兩岸的海軍也應未雨綢繆,著手認真思考建立兩岸海上安全互信機制等問題。「寧失千金,不失寸土」。捍衛釣魚島主權,兩岸目標一致,利害相通,業在今朝,功在千秋,北京、台北都責無旁貸,何不擰成一股繩,兄弟鬩於牆共禦外侮。
原載《鏡報》月刊2010年11月號,本報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