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達摩無法與梁武帝溝通的關鍵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1-17]     我要評論

 ■龔敏迪

 發現於敦煌、撰於公元774年的《歷代法寶記》,和唐人的《圓覺經大疏鈔》都有達摩與梁武帝會晤的記載。梁武帝曾自負地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批評他的作為僅僅是華麗的空洞。禪宗經典《碧巖錄》的第一則公案則說:「梁武帝問達摩:『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曰:『廓然無聖。』於是帝繼問曰:『對朕者誰?』摩曰:『不識。』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長江岸邊多蘆葦,秋天收割後常常會垛起來,利用潮水運近岸來。達摩大概就是坐了這種危險易散,而僅容一人的蘆葦筏子過了長江,所以有了「一葦渡江」的傳說。

 然而達摩是否真的見過梁武帝這個問題,卻有了爭議。胡適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中,根據唐初道宣的《續高僧傳》中有關達摩「初達宋境南越」的記載,認為南朝的順序是宋、齊、梁、陳,他到達宋境時,梁朝顯然還未建立,所以從時間上來看,菩提達摩不可能與梁武帝有過會晤。而且《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作為南北朝佛教大事的信史,其中卻均未見有梁武帝與菩提達摩晤見的記載,而有記載的,則有日本最澄《內證佛法相承血脈譜》所引的《傳燈記》;敦煌寫本《歷代法寶記》,宋悟明的《聯燈會要》,但它們的出入太多,近於虛誕,所以他認為不可信。

 馮友蘭等人則認為:「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國南方地區,是地域概念而非時間概念,從而認為達摩見到梁武帝是可能的。

 各種記載對於達摩來華的時間都不一樣,那麼,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如果說達摩到達「南越」時確實是「宋境」,那麼,古人從遙遠的「宋境南越」,用上很長時間,走到以後的梁朝的金陵,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他要一個人在中國遊歷,先了解這裡的文化和語言,調研一下本地佛教的發展情況,都是必要和要花很多時間的。所以從南朝宋亡的479年,甚至更早一些,到梁武帝502年稱帝,他才從「南越」來到金陵,也是可能的。

 但問題又來了,《佛教大詞典》說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本名達摩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嗣法,改名達摩多羅」,所以《歷代法寶記》,就乾脆綜合而稱為菩提達摩多羅了。《楞伽師資記》中的敘述次序是:第一,求那跋陀羅,為《楞伽經》之翻譯者,第二,菩提達摩。第三,惠可,一直至神秀為七世。而《高僧傳》說:求那跋陀羅是劉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泛海到達廣州的,住在雲峰山的雲峰寺,然後到了金陵,至公元468年圓寂。廣東《光孝寺志》則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求那跋陀羅就已經來此。而達摩也來到了這裡的時間,《羊城古鈔》的記載是:百年以後的普通元年(520年);《竺氏家譜》記載說:達摩的二兄功德達奚是在普通七年(526年)來廣州尋他兄弟達摩的;加上《五燈會元》等書的記載,達摩來華的時間,在520年至527年之間,也就是梁武帝普通年間,所以從時間上來看,雖然離劉宋朝已經較遠,但達摩見梁武帝是完全可能的。

 達摩對梁武帝說的,聖諦第一義是「廓然無聖」,是要他跳出有、凡、聖的窠臼,但梁武帝還是不明白佛法的無相之說,繼續問:「對朕者誰?」所以達摩只好說:「不識。」然後渡江北上了。

 梁武帝對佛教的虔誠,《梁書》等正史上都有記載,他所主持編譯的佛經就有數百卷之多,境內修建、供養的佛寺也成百上千。他還頒佈《捨道詔》,將佛教推崇到最高的位置,宣佈佛教為國教。不少像達摩這樣的外國僧人慕名而來,受到他的熱情接待是可想而知的。見了他們,想得到一句「功德無量」的虛讚,也是情理中事,所以他很自然就問了:自己做了那麼多事「有何功德?」沒想到達摩的禪學,已經與江南佛學的玄學和反對自以為是的刻意「有為之善」的理論相結合,所以他主張的是「罪福並捨,空有兼忘」,那麼梁武帝所做的一切,在他眼裡自然就是不能提起,也不值一提的了。

 如此,念念不忘自誇的梁武帝,怎麼能容忍「並無功德」的評價?於是,他們就自然要「理不契機」,談不攏了。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乾隆與福康安 (2010-11-17) (圖)
心靈驛站:與你一起慢慢變老 (2010-11-17)
古今講台:秦末「失在於政」 (2010-11-17)
古典瞬間:達摩無法與梁武帝溝通的關鍵 (2010-11-17)
開卷有益:「老男人」的愛情有所得 (2010-11-17) (圖)
歷史與空間:向官家徵稿 (2010-11-16) (圖)
心靈驛站:擁抱心靈 (2010-11-16) (圖)
來鴻:豬腦酒 (2010-11-16) (圖)
豆棚閒話:侃侃「鴟夷滑稽」 (2010-11-16)
亦有可聞:文人與恐高症 (2010-11-16)
歷史與空間•無嗣之策:談清代的「借肚生子」 (2010-11-13) (圖)
亦有可聞:苟利民生何懼貧 (2010-11-13)
文化觀察:熱點詞評 (2010-11-13) (圖)
文化觀察:看《清明上河圖》需要的歷史知識 (2010-11-13)
文化觀察:讀書有間 (2010-11-13)
歷史與空間:《紅樓夢》裡讀出的勢利 (2010-11-10) (圖)
古今講台:為甚麼「四方潰而逆秦」 (2010-11-10)
人文世相:幫 場 (2010-11-10)
古典瞬間:封 禪 (2010-11-10) (圖)
亦有可聞:飛來峰石刻被砸與宋理宗頭骨飲器 (2010-11-10)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