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衡恪詩文集》(上)
■李國葆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陳師曾(名衡恪,號朽道人)是一位早在1932年就被著名藝術評論家傅雷譽為「大師」的畫家,是近代文人畫的旗手和精神領袖。僅就出版他的書畫篆刻作品而言,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即達十餘種之多。八十年代以後,研究、介紹陳衡恪的專文、專著也呈上升趨勢。這些專文、專著,對陳衡恪在上世紀初新文化思潮中堅持走中國傳統文人畫的藝術道路給予充分肯定,認為陳師曾提出的文人畫四要素「人品、學問、才情、思想」是非常深刻的見解,一致推崇陳師曾高潔的人品,深厚的舊學根底,詩書畫印兼通的文人畫成就。
陳衡恪也是一位著名詩人,在民國初年的舊體詩壇上佔有一席之位。錢基博在其《現代中國文學史》中稱「陳三立諸子皆能詩,而長子衡恪名最著」,認為「(其詩)由沉鬱出清迥,尤摯言情」。詩評家陳衍讚譽他的詩「真摯處幾欲突破乃父」。然而,陳衡恪1923年英年早逝後,他的詩集,卻只在1930年由他青年時代結交的摯友葉恭綽主持石印過《陳師曾遺詩》,且是送贈本,非賣品,因而存世極少。1950年,學者、藏書家黃裳在上海舊書肆購到一冊,曾寫下了「至為得意」的話來表達自己的興奮心情。陳衡恪的詩名雖為他的畫名所掩,但他的詩文作品的搜集整理出版,仍然為讀者翹首以盼。
2009年11月,由「陳學」研究專家、《義寧陳氏文獻史料叢書》的主編劉經富先生輯註的《陳衡恪詩文集》(以下簡稱《陳集》),作為叢書第一輯之一種終於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筆者讀後深感此書對陳衡恪研究有新的突破,表現在以下幾點上:
一、生平行實的考訂。陳衡恪留日前在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的一段經歷最為糾結。就筆者所見有三說:一說,陳衡恪在這裡與魯迅同學;二說,陳衡恪1901年春入法國教會學校,1902年自費留日,忽略礦路學堂一段;三說,1898年考入礦路學堂,1901年畢業,同年春入法國教會學校。《陳集》輯註者從陳衡恪作於1914年的「王欣甫丈有子曰賓基、從子寯基,季子宰基同學上海聖塞威學堂。越十四年,遇寯基、宰基於京師,賦此贈之,兼呈欣甫丈」一詩中發現了重要線索,由此考定陳衡恪1901年正月就讀於上海法國教會學校「聖塞威學堂」(後通譯為「聖芳濟學堂」),地址在上海虹口區南潯路。又從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事務代理岩崎三雄的公函中發現,1902年2月,江南陸師學堂總辦俞明震(陳衡恪舅父)受兩江總督劉坤一委派,到日本視察學務,兼送包括魯迅在內的28名畢業生留日。陳衡恪以俞明震的「文案」身份隨團赴日。至此,周作人關於陳衡恪只是「寄居」在礦路學堂之說得到了證實。陳衡恪從未考入礦路學堂,也不是魯迅在該校的同學,但與該校又有關聯。又據《北洋政府教育部檔案.陳衡恪登記表》發現,陳衡恪1902年2月赴日八個月後獲得江寧官費生名額,他並不是流傳已久的成說「自費留日」。這些書證的發掘,使上述糾結迎刃而解。
二,作品版權的辨證。陳三立諸子中,長子陳衡恪、四子陳方恪詩詞兼擅,由此引起幾首詞作版權的公案。1936年6月30日,由詞學名家龍榆生主持的《詞學季刊》第三卷二號刊登了夏敬觀(號吷庵)《忍古樓詞話》,詞話中收錄了署名陳衡恪五闋遺詞,題為《春從天上來》、《慶清朝》、《踏莎行》、《浣溪沙》(兩首)。同年8、9月間,陳方恪致函龍榆生,稱這五首詞作都是他的作品。《詞學季刊》隨即作了更正。《陳集》輯註者從陳衡恪題在1910年所繪的花卉冊頁四幀之二上發現,陳衡恪在這幅畫上抄錄了《慶清朝》一詞,落款為「右調慶清朝,用碧山體,師曾陳衡恪並錄舊作」。又發現1922年8月《國學叢選》十三、十四合集、1925年11月10日《大公報.餘載》都刊登過這首詞,署名「陳師曾」。而陳方恪在1918年5月10日《大公報》、1924年5月15日《華國月刊》刊登過《春從天上來》、《踏莎行》,1941年6月、1942年1月,陳方恪又再次在《同聲月刊》上發表了這兩首詞,兩次都沒有發表《慶清朝》、《浣溪沙》。從而考定《慶清朝》、《浣溪沙》兩題三首詞是陳衡恪作品,而《春從天上來》、《踏莎行》兩首確係方恪所作。這樁發生在七十幾年前的公案終於得以了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