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到台灣清華大學參加「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研討會的第二天,結識了任教於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外文系的莊華興教授,他的論文題目是〈離散華文作家的書寫困境:以黃錦樹為案例〉,與他談話的重點是五十年代的香港詩人楊際光(貝娜苔),五十年代在香港《文藝新潮》、《香港時報》、《文藝新地》等刊物發表新詩,著有詩集《雨天集》,五十年代末移居南洋,再至北美,二○○一年病逝。
我曾為文多次評論、紀念楊際光,莊教授看過我的文章,他將於十二月中來港參加中大中文系、教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和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合辦的「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的論文正是研究楊際光。在他鄉遇見同好者,我當然雀躍不已,互相交換了一些研究情報。楊際光到南洋後繼續寫作,但數量減少,他在南洋的文學活動,我所知不多,而楊際光在港時發表的詩作和文章,南洋學者亦未能完全掌握,如此正有需要作出交流,事實上香港文學與馬華文學的關係十分密切,也是香港文學研究和交流的一項重點。
我早聞說二○○三年在吉隆坡出版了楊際光文集《純境可求——楊際光晚年文集》,但由於出版市場的區隔(正如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書店都絕少出售香港出版的圖書),一直未曾在香港的書店見過這書,甚至連香港八家大學圖書館都沒有收藏,只能在網上想像該書的內容;這次與莊教授談起,才知楊際光一九六八年在香港出版的《雨天集》,近年亦已再版。深感香港文學史料資源之散佚無聞,在楊際光一例可見,與南洋地區是何等的反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