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務委員戴秉國9日到訪平壤。
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朝鮮領導人金正日9日在平壤會見了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雙方就中朝關係和半島局勢進行了坦誠、深入的談話,達成重要共識。這是朝韓炮戰時間後,戴秉國首次訪朝。與此同時,朝鮮周四就上月的延坪島炮擊事件發表報告,為攻擊韓國延坪島的行為自辯,又指控韓國及美國,持續令黃海對開的爭議海域的緊張局勢升溫。
朝韓炮戰事件發生後,令人再次對朝鮮半島局勢充滿擔憂。朝韓兩國本是同種同族,民族之情血濃於水,雙方對民族之情的執著,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朝韓兩國卻仍如此充滿仇恨,其手足之情與政治仇恨高度交織的情況,令人不得不有所唏噓。
筆者之前曾有評論認為,人們對朝鮮半島問題切忌使用簡單化的眼光和思維。在歷史上,朝鮮半島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更坦率地講,由於大國因素的交織,朝鮮半島在歷史上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屬於過朝鮮半島自己。這是朝鮮半島的特點,也是朝鮮半島的悲哀,並更迫使朝鮮半島以外的人們在觀察和思考半島問題時應有另一種眼光和思維。
在這一背景下,人們對所謂的「朝鮮性格」也許就可以有多一層的認識。所謂「朝鮮性格」是筆者杜撰的一個名詞,意指朝鮮在國際交往中經常不按常理出牌,而且經常以強硬著稱,其中自然也包括其對於同種同族的同胞—韓國的極度敵意。「朝鮮性格」背後多種複雜的因素,既包括朝鮮本身的問題,同時也包括其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的因素。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朝鮮就一直處於西方,其中尤其是美國及其盟友的包圍之中。用朝鮮人士的話來說,中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時,已完成與美國和日本的建交,外部環境基本改善;而朝鮮面臨美日韓的包圍,因此很難跨出對外開放的一步。
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合理,但朝鮮依然面臨艱難的外部環境,卻是不爭的事實。朝鮮發展核武,既有以小博大的因素,但就其心理動機而言,卻是為了獲得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安全保障。
正視「朝鮮性格」的主客觀因素
與此同時,朝鮮在過去十年,雖然其內部在體制問題上步履維艱,但卻一直試圖尋找對外開放的突破口。2002年朝鮮試圖建立新義州經濟特區,雖然無果而終,且做法相對比較原始,但至少顯示其願意並曾嘗試開放,只是不知如何開放而已。2006年,朝鮮領導人金正日訪華,還親自到上海和廣東觀摩。凡此種種都說明,朝鮮有對外開放的意願,但囿於內外因素而不得要領。
如何正確引導朝鮮?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幫朝鮮理清頭緒,抓住主要矛盾,就顯得十分重要。必須指出,妥善解決朝鮮在外部環境上的安全隱憂乃重中之重。雖然朝鮮的封閉有其內部的深層原因,但中國過去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經驗顯示,只有對外開放才能促進對內改革。因此,朝鮮的當務之急是盡快開啟對外開放的進程;而恰恰在這方面,外部安全環境的隱憂成為朝鮮對外開放的一個極大的心理障礙。
也恰恰這個方面,國際社會在過去若干年明顯有所疏忽了。從2003年開始,圍繞朝鮮棄核而展開的六方會談,始終是在要求朝鮮棄核,並對其棄核進程進行補償的問題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導致朝鮮棄核的更為深層的心理動機,即要求獲得一個安全的外部環境。
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去幾年的六方會談雖然佔據了要求朝鮮棄核的道德制高點,但從全方位戰略上,卻無異於倒果為因。當然,其間各方都有其利益,很難取得統一立場,但只要朝鮮的安全隱憂不解除,其就不可能心情輕鬆地走向對外開放,以要求朝鮮棄核為目標的六方會談就只能在策略層面上徘徊,而無法在戰略完成突破和成功。
中國仍可發揮關鍵作用
惟其如此,中國的作用依然十分關鍵。中朝關係經過過去若干年的磨合乃至考驗,雙方基本上完成了在新形式下的重新試探、磨合和定位過程,雙方將維持在各自立場基礎上的傳統關係。既然這樣,中國就必須在美朝之間發揮獨立的外交作用。這一獨立外交不僅指組織和協調六方會談,同時也指中國應在要求朝鮮棄核的同時,更多照顧朝鮮的相對合理的安全關切,並在朝鮮與國際社會之間真正起到橋樑作用。
一個解除了外部安全隱憂的朝鮮,才能走上對外開放的道路;這樣的朝鮮,也才符合中國和地區各國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