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假日黃昏逛工展,以為可以避過人潮,誰知一樣人山人海。售票處前的人龍,不少帶備可以拖動的購物袋,可見早有目的。出口湧出的人群,人人手上都有幾個大袋,一臉滿足,不問可知,大有收穫,不枉此行!
這幾年,「掃貨」成了逛工展觀眾主題,大家不期望看到什麼尖端新製成品,參展攤位亦不圖此想。沒有稽考從哪一年開始,工展會成了展銷場,第一個推出「一蚊貨」的參展攤位,實應重重有獎。
究竟是港人越來越數口精,追求「著數」,工展當事人不得不配合推出「平、靚、正、」貨品招徠,還是本港製造業式微,沒有什麼新穎出品可展出了?
六、七十年代的工展會是另一種氛圍,且不說有多少廠家肯甘冒被人仿製的風險,展出最新出品,就是攤位設計與建造,皆別出心裁,會場整體是立體感覺,個別攤位甚至向高空發展,矗立場中,會場外遠遠便可見到!攤位服務員服飾也爭妍鬥麗,觀眾入場如參與嘉年華般興奮,流連忘返。
社會發展有其必然的階段性,當年工展會模式的階段任務已完成,留在老一輩港人腦海中,奇怪的是,沒有強大聲音要求保留或是重現這一段集體記憶。
另一段六、七十年代港人集體回憶的盛事:天星碼頭渡海泳賽,這兩年斷續有人重提,甚至尋求重辦。鑑於維港水質標準,這些熱鬧往事恐怕永留追憶,無法重現,污水淨化追不上人口增長,往來大小船隻頻密,海水即使看來還是相當碧綠,所含菌量不易控制,恐怕沒有幾個人肯落水犯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