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續談有關文學創作課或寫作班的問題,數周以來,談論的主要是正規教育範圍的課或相關的周邊活動,受眾即針對的學生主要是年輕的中學或大專生,針對青少年的思維、特質以及課程制度的需要,受眾為中學或大專生的創作課無論其性質如何,自有它一貫相近而難以逆轉的餵食教學活動設計模式。這是大勢、社會或市場所需,本無可無不可,然而畢竟並非創作課必然的模式,它其實可以不是這樣,至少,在另一種較少在市場出現的、針對成人受眾的創作課,反而應可有更大的脫離教育市場的彈性。
六十年代末,香港曾有創建學院主辦的詩作坊,由戴天、古蒼梧等主講,引進自由討論的模式。七八十年代,據知當時的「中大校外課程部」也曾開辦受眾為成人的創作課,此外,應該還有其他機構也辦過,以我所知,有長跑詩人之稱的何達就曾當過這類創作課的導師。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藝術中心課程部也開辦過詩作坊,曾由王良和先生任教,大概辦了三屆,學員大多都是在職人士,來自不同階層,王良和先生以自由靈活、激發討論的方式施教,許多學員在課程結束後自發組織詩社,繼續自發聚會,以至自資出版詩刊,及後再申請得藝展局的出版資助,維持出版至二千年,可見他們對文學的熱誠和渴求。
這裡主要不是談歷史,否則可以再寫多一點。藝術中心詩作坊後來也由杜家祁教過,至二千年再由我教了一屆,其後值牛棚書院開辦,詩作坊又在牛棚書院由我教過兩屆。以上課程已停辦,不過由公共圖書館主辦的寫作坊仍然每年開辦,記得已由九十年代末維持至現在,關夢南、葉輝都是主要的導師。這樣給成年學生的創作課自然有不同形式氣氛,下次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