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自戀是形容自我陶醉的行為或習慣。這個名詞來自希臘神話,那耳喀索斯是一名俊美的希臘青年,他拒絕了女神厄科求愛,結果換來懲罰——女神使出魔法,令他愛上他自己在湖中的倒影!他因愛無法變得完滿,日漸消瘦,最後變成了一朵以他命名的水仙花。
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上,自戀被視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而過度的自戀可演變成病態,甚至會有嚴重人格分裂或不正常的表現,例如自戀人格分裂。一般應用上,「自戀」這個辭彙帶有貶義,代表誇張、自滿、自負、自我或自私。「自戀」亦代表精英主義、或是對他人疾苦的冷漠或不聞不問。
一個自戀的人會顯得自我意識膨脹,缺乏同理心,崇拜虛榮、物質主義,而且擁有誇大的權力意識,總覺得事事理所當然。他們沉迷於自己,不關心社會、朋友或家人。現代社會教育,父母從小就告訴子女他們是特殊的和獨特的,凡事只要有夢想就可達到,認為這樣可以為孩子建立自尊心。專家認為,往往就是這個態度令孩子覺得自己很特別、很重要,間接促成他們有自戀傾向。
根據早前一位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的「人格障礙研究」結果顯示,在一萬六千多名來自美國各地大學生的自戀心理測試中,發現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大學生有自戀傾向,比對一九八二年做的同類型測試多了一倍!研究認為年青一代流行自戀可歸咎於過度寬容的父母、名人文化和在互聯網上可以自由地讓他們自我意識膨脹。
這個研究的結果,粗略可以解釋一些現行的社會趨勢,如新一代對名聲和財富更感興趣,更認同整容手術,並且不分善惡,把惡行如怒罵、打人等短片張貼在YouTube或臉書上。這情況已不僅是個人的自我陶醉,而是一種不良的文化正在孕育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