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大健本身為摺紙大師,認為這個看似簡單的童年玩意對提高創意很有幫助。香港文匯報記者周婷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婷)不少人兒時都有摺紙經驗,把一張平平無奇的白紙,變成「白鶴」、「𩥝衫」、「飛機」、「小船」……近日加盟浸會大學物理系出任教授的張大健,本身是「摺紙大師」。他認為,這個看似簡單的童年玩意,對提高創意很有幫助。他在浸大任教「可再生能源」碩士課程,在該校副校長(學術)陸大章力邀下,將主理一個有關創意的通識課程,在校內推廣創意思維。
張大健於香港完成中學課程後,便赴美升讀大學,更在當地開展研究事業(見另稿)。他表示,自己在小一時首次接觸摺紙。當時,他生了一場大病,被逼在家休息半年,「悶悶地」便開始摺紙。誰知病癒後回校,竟因為摺紙功力了得,搖身一變,成為班內「風頭躉」。因擁有空前成功感,令他從此迷上摺紙。
摺紙練「形象化」思維
他本來視摺紙為興趣,但在攻讀理科後,發現摺紙對「形象化」(visualization)有莫大幫助,「在正式開始摺紙前,你必須在腦內預演每一個步驟,和預視製成品的樣子。」而無論是摺紙、讀書、做研究,張大健認為,都必須具備5項基本條件:好奇心、觀察、聯想力、行動力及形象化。而其中,張大健認為「形象化」一項至為重要,「你必須懂得把製成品、或成功的一刻『形象化』,才能保持屢敗屢戰的熱情。」
戲稱教出12「摺紙博士」
張大健居美逾40載,除了醉心科研外,也致力教育下一代。他在社區「開班授徒」,以半義務性質,教導6至12歲小朋友摺紙,不知不覺擔任了25年「師父」。張大健戲稱,25年來,他教出12名「PFD」(Paper Folding Doctor,摺紙博士)。他們有望繼承其衣缽,接棒為小朋友服務。他也樂見一位自閉症學生跟隨他學摺紙後,變得較有自信、外向,敢於與別人溝通。
創意教學獲副校長賞識
張大健數年前已退休,但在浸大管理層力邀下,早前終答應回流加盟浸大,現主力教授該校「可再生能源」碩士班。張大健的創意教學法自成一格,令浸大副校長陸大章極為欣賞,力邀他開辦一個有關創意的通識課程。而有關課程正待教資會審核,如獲批准,最快可在2012年開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