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北俊
在地震和海嘯中損毀的日本核電站近日雖已稍為穩定下來,但核輻射洩漏的後遺症卻仍未有平息,且正陸續顯現,首當其衝的是食品和食水的污染,且有擴散到其他國家及地區的𤂌象。像香港便從進口的日本食物樣本如白蘿蔔及菠菜中,測出輻射含量超標,港府亦因此決定禁止日本受輻射影響五個縣的奶類製品及蔬果入口,而肉類、蛋及水產等,亦要有官方合格證明才可進口。我認為這做法是恰當的,但港府切忌抱幵「三分鐘熱度」處理問題,必須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要持續地「嚴測」進口日本食物,防止污染食物入境。
輻射危害經年累月
事實上,輻射所造成的污染問題,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絕非「一時三刻」便可以解決,而是要「經年累月」地監察其遺害,因為當輻射污染深入土壤、地下水和海水等環境後,會滲透至整個食物鏈,令受污染的食品種類將隨時間逐步增加,而且輻射物會殘留在環境中好一段時間。
雖然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梁卓偉預計,輻射食物的種類,稍後有機會擴展至牛肉、海藻及魚肉等食品,並說輻射物會長時間殘留在水及土壤,如銫-137的半衰期可長達30年,故要作持續的監察,卻未明言會持續多久。而有專家更指出,既然日本鮮活食品受到輻射污染,則罐頭及加工食物都難免有機會「中招」,尤其是在海水中不斷吸收碘的紫菜,即使加工、烹煮及消毒都不能去除輻射物。所以,他認為本港對日本食物的監察需長達數以10年。
我認為專家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對於任何影響人體健康的問題,一定要採取「寧緊勿鬆」的態度去處理,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凡事多走一步,則「只會行多而不會行錯」。
所以,儘管日本食品基本上並非本港主流進口食品,一般食品的市場佔有率是5%或以下,但由於日本食品在質量及安全上往往較有保障,故一直深受不少市民歡迎,像日本奶粉便是一個極佳例子。故我支持,在檢測進口日本食品方面,採取較為謹慎的處理方式,即對日本食品作嚴格及「非常」長期的輻射檢測。
實施長期嚴格檢測防患未然
無可否認,現時港府採取的檢測輻射方法,成功阻截了含輻射食品進口。我認為政府的檢測工作不能因此就鬆懈下來,反而隨幵輻射污染範圍擴大,受影響地區及產品只會有增無減,政府更必須不時檢討形勢的最新發展,並要及早防患於未然,適當擴大檢測範圍、種類及增加檢測密度,及禁令適用範圍,以防出現漏網之魚。
事實上,除了日本食品外,不少要利用日本當地的水或植物製造的日本產品,例如洗頭水、護髮素、化鞽品、牙膏、𡞲液等,都有一定的受輻射污染的風險。
此外,香港人雖然關心日本輻射物質對我們的影響,但不少的港人其實也在默默支持日本人渡過這場難關。例如,日本民眾面對的食品污染危機及影響,遠較香港嚴重,因他們較依賴本土食品,卻要面對不少食品因輻射污染而短缺的問題。所以,對有報道指有本港的中小型奶粉商,雖明知港人搶購日本奶粉是大做生意的好時機,但本幵日本嬰兒可能更有需要的前提,將原訂付運來港的奶粉,讓日本生產商留在本土發售。
我認為這些善行雖然並非以億萬元計的援助,但背後所表達的一點心意及關懷,卻實在值得表揚,因為其體現了同在「地球村」之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也值得香港市民學習。我在這裡再次希望日本的人民,能盡快在地震、海嘯及核災難的三重打擊中恢復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