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軍 亞洲製造業協會首席執行官
當前,中國製造業的科技含量在顯著提高,但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還將以勞動力成本優勢贏取市場,雖然目前中國在高鐵、深海裝備等高端製造業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但中國製造業與美國製造業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中國產品並不足以對美國構成威脅。
2010年,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4%,這是自2006年以來,發達國家工業生產呈現增長趨勢的第一年。而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其製造業增加值則增長了9.4%。近日,美國公佈2月份失業率為8.9%,但是並不表明美國經濟已經復甦。
近日日本大地震在給日本經濟雪上加霜的同時,再次給全球經濟蒙上陰影。可以預見,2011年,全球製造業將是比較艱難的一年。不過,全球經濟將不會發生再次觸底的可能。
美國緩慢復甦 前景並不明朗
2010年12月,美國新屋銷售年化月率上升17.5%,總數年化為32.9萬套,大幅好於經濟學家預期的30.0萬戶。房地產業開始回暖、對外投資明顯增加、就業形勢有所改變,經濟出現緩慢復甦的跡象。
2月28日,芝加哥採購經理人指數從1月的68.8升至71.2,這為1988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也超出了所有經濟學家的預測,表明美國的製造業開始了新的擴張。
如果美國經濟能夠全面復甦,無疑將帶動全球經濟重新崛起。美國製造業開始重新活躍在世界經濟的舞台,這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但是,由此判斷金融危機是否已經結束,以及美國經濟全面復甦,還為時過早。尤其是3月11日,日本遭受到的大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核洩漏,給日本經濟帶來災難性的打擊,也將給緩慢復甦中的全球經濟蒙上一層陰影。如果核洩漏問題進一步加劇,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次生災害,不僅對日本,可能也會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美國商務部2月1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2010年12月貿易收支赤字增長5.9%至406億美元,低於早前預期,其中12月的進口增速超過出口。
目前,美國各州糟糕的財政赤字還在繼續蔓延,會否導致美國經濟再次探底,以及出現嚴重的連鎖反應,歐洲債務危機是否再次爆發,這些都有待進一步觀察。客觀地講,目前美國經濟、歐洲經濟的狀況還不是很穩定。也許最困難的時候正在慢慢過去。
金融危機雖然源於美國,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但是並沒有達到使美國經濟跌下去就爬不起來的地步,美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製造業依然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實力的經濟體。除了美國的金融、汽車、房地產等少數產業被重新洗牌外,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高端製造業領域仍然具有非常強大的競爭優勢。
如今,美國經濟具備了非常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重要的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使美國具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話語權」優勢。而最近幾年,美國一直採取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其他國家面臨嚴峻的通貨膨脹,各國的財富開始重新回流到美國本土。
中國產品並不足以對美國產品構成威脅
我們非常樂意看到美國經濟復甦的跡象,也希望美國製造業重新活躍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中美之間貿易比重非常大,中美兩國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從2001年的805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3853.4億美元,美國對華出口增長了2.9倍。美方對華直接投資累計超過652.2億美元,是中國最大外資來源地之一,中國對美投資僅僅47.3億美元。
美國製造業處於全球產業鏈的最高端,在智能製造、科技研發、人才培養等領域處於絕對優勢,在中低端領域由於受到勞動力成本等因素制約,優勢明顯下降。而中國還處於工業化中後期,正是重化工業調整和轉型的關鍵時期,發展空間非常大,加上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穩定的金融市場、巨大的消費空間、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為中國製造業的穩定發展注入了無窮活力,中國製造業良好的發展態勢將不會因為國際經濟形勢的改變而發生大的變化。
在中美的貿易逆差中,一方面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在中低端領域,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領域,中國產品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美國在中國投資的企業通過在中國生產加工,再出口到美國,看起來出口額大幅增加了,而實際上中國並沒有在加工環節獲得豐厚的回報。第三個因素是金融危機之後,很多中國企業希望進入美國市場併購或者投資,但美國的投資貿易保護政策無形中對中國企業設置了許多障礙,使許多非常看好的併購案最終無果而終。
以上三個因素應該是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加之美國在高科技領域一直對中國保持戒備,限制出口,這樣對美國出口中國的空間就只會愈來愈小。
雖然中國在短短30多年時間裡便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路程,但是高速度的發展模式往往需要一個不斷加強自我修復(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過程,當前我們正處於這個過程中。同時,這個過程也容易帶來比較嚴重的高通脹。
當前,中國製造業的科技含量在顯著提高,但是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還將以勞動力成本優勢贏取市場,雖然目前中國在高鐵、深海裝備等高端製造業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但中國製造業與美國製造業的差距還是非常明顯,中國產品並不足以對美國構成威脅。
新興經濟體工業化 引領全球新一輪增長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3月發表的《2011年國際工業統計年鑒》報道,自金融危機以來世界製造業初顯復甦跡象。2010年世界製造業增加值(MVA)增長5.3%。主要發展中國家,如巴西、中國和印度在2010年的經濟增長表現強勁,三個國家的製造業增加值增長均在10%以上。由於發展中國家取得的高增長率,它們在世界製造業產出中的份額與10年前的20%相比,已經能夠上升到32%。
金融危機之前,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就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在金融危機之後,不但沒有遭受重創,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關鍵就在於新興經濟體實體經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金融市場穩定,持續增長的貿易順差支撐了新興經濟的強勢崛起。
由於新興經濟體普遍處於工業化過程中,產業升級和調整的空間非常巨大,勞動力優勢明顯,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新興經濟體都將繼續活躍在世界經濟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