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狄嘉
活地艾倫說:「如果純講經濟原因,有錢是比貧窮優勝。」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當人們失去了工作、退休收入或安全感時,金錢和快樂幸福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大眾關注的事。不少政客尤其關注金錢和幸福之間的關係。在法國,總統薩科齊已經建議將人民的幸福作為關鍵指標的增長數據代替國內生產總值(GDP)。這數據將測量有關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廢物循環利用、家務,甚至交通擠塞水平等的情況。請不要發笑,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亦建議為感到厭倦衰退的英國人引入幸福指數,以測量工作保障、家庭關係和身體健康,作為人民幸福的指標。
這裡令人困惑之處是物質財富和幸福之間的關係,現已成為學術界一個大面積的研究領域,其結果將會是百家爭鳴。一項在科學日報發表的研究說:較高的經濟增長不會使人們更快樂。根據這項研究,中國、韓國和智利這三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不到二十年已經翻了一番,但人們並不比以前雙倍快樂。另一方面,福布斯報道說,倫敦的列格坦研究所發現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排名第四的快樂國家,緊接在挪威、丹麥和芬蘭之後。而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是民主的、擁有良好的生活水平和強大的福利網。
在沃頓商學院和加州大學的學者說:我們的幸福感覺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跟同輩攀比。研究表明,我們寧願生活在一個我得到五萬元年薪,而其他人賺兩萬五千元的世界中,這比起我有年薪十萬元而別人賺廿萬元更令人愜意。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都比人優勝,我們都很高興。社會上的攀比更是令人關心的課題,地位和等級上的高低絕對重要過銀行帳戶結存的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