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關海山指食品生產商為每一種食品分析營養成分並製作營養標籤,俱要花費數千元,透過資料庫的數據計算營養成分則可大大減低製作營養標籤的成本。香港文匯報記者聶曉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食物安全及所含的營養成份備受關注。中文大學由2007年起建立全港首個食品成份資料庫,至今已網羅本港逾1,300種常見食品及原料的營養成份資料,讓食品生產商參考原材料營養成份,制定食品營養標籤;消費者亦可透過資料庫獲得相關資訊,選擇合適而健康的食物。
中大獲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1,800萬元,由2007年起建立全港首個食品成份資料庫,並在約50個本地食品生產商協助下,分析逾1,300種原料、粉麵、點心、麵包、餅乾及醬料等食物的營養資料。食品成份資料庫項目總監關海山指出,食品生產商為每一種食品分析營養並製作營養標籤,化驗成本動輒數千元,透過資料庫的數據粗略計算營養成份,可大幅減低製作營養標籤的成本。
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顧問醫生何玉賢指出,外國不少地區透過資料庫計算營養成份,雖然同一款食品會因原料來源地不同而出現偏差,但大致準確,本港執法時亦容許營養標籤上數據與實際數值有20%的誤差。他又表示,營養標籤制度推行至今,食安中心共抽驗約1.6萬個食物樣本,不合格的樣本比例不足1%,中心已向有關食物生產商發警告信。他表示,制度實施首年執法會較寬鬆,但將來若發現不合格標籤,則會要求生產商在短時間內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