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玲瓏的文人之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29]     我要評論

彥 火

 美國夏威夷華文作家協會、美國夏威夷州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美國夏威夷州立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聯合舉辦「世界華文文學國夏威夷國際研討會」,要我提供一篇論文,題目是《香港與世界華文文學》。這是一個大題目,其中所涉內容,因為是初稿,也許不一定很全面,在這一欄中發表,也想聽聽讀者及文友的意見。

 有人說,香港是一扇開放的窗子,可以自由吸收東南西北風,我說,香港是一座嬌小玲瓏的文化之橋,中國通過她,可以走向世界;世界通過她,可以走向中國。說香港是嬌小,是對地域、人口而言;說香港玲瓏,因她是通透的、明澈的。

 中國被西方稱作「鐵幕」的年代,即由一九四九年中國解放—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為止的三十年間,香港扮演了重要的文化橋樑的角色。

 這裡說的「鐵幕」,在實際意義上,不純是指中國大陸,台灣在文化思想領域上,對「五四」運動以來的大陸文化特別是文學作品也是採取閉關政策。後者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下,把來自對岸的文化及至香港文化也視作洪流猛獸。

 香港在兩岸之間實際上起了紐帶的作用。

 在那個年代,有不少香港人回中國大陸探親,偷偷地把台灣的文化信息捎到中國大陸,包括通過口傳、地下渠道,把台灣的文化與西方文化迂迴地傳達到中國大陸;相反,也把中國大陸的文化信息,特別是「五四」以迄的新文學作品,如魯迅、冰心、巴金、錢鍾書、王辛笛、卞之琳等等作品,從香港悄悄地捎到台灣。這種情況,一直到台灣於一九九一年解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為止。

 香港除了是兩岸文學交往的平台和橋樑,也是西方與中國大陸文學交流的平台和橋樑。

 香港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都有不同政治背景支持的文化刊物和文化出版物。因此,香港也可以說是國際的文化瞭望台。

 這些有政治背景的刊物和出版物,文化類特別是文學藝術,是其中主要手段。當時針對學生和年輕人辦的刊物《中國學生周報》,是由美方津貼、友聯出版社支持的,一九五二年創刊,一九七四年停刊,辦了二十年;另一份讀者對象是青少年的《青年樂園》,六十年代創辦,七十年代停刊,隱有中方背景。特別是前者,介紹了大量的西方當代文學思潮(主編是文化界人士,如余英時、胡菊人等)。至於後者,則凝聚了一大批繼承新文學傳統創作的作家,如舒巷城、海辛等等。

 此外,針對文藝愛好者的刊物,還有《世紀文藝》、《海光文藝》、《海洋文藝》、《伴侶》、《八方》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方背景的;行銷香港而具有台灣背景的刊物則有《純文學》(林海音主編)、《現代文學》(白先勇主編)等等。此外,還有民間辦的一些文藝刊物,其中由徐速在一九六五年十二月間創辦了《當代文藝》,每月出版一期,每期收入小說、散文、雜文、評論、詩歌等。至一九七九年四月終刊,總共出版了一百六十一期,為期十三年又四個月之久,創下了中國大陸及台灣以外,純文藝刊物歷史最悠久的紀錄。

 香港的中資出版社如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出版不少中國大陸文化人和作家的作品;當年美國駐香港領事館及美國新聞處,是美國在遠東投下最多資源的官方機構。美國新聞處轄下的今日世界社和友聯出版社,出版了大量與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相關的作品,其中翻譯了大量以美國為主的文學作品,他們還請一些香港的知名文化人如戴天、董橋等主其事,為其策劃、編輯不少文學作品,並凝聚一批知名翻譯家如夏濟安、思果等等。這對香港人,和通過香港這一橋樑輾轉傳到的大陸讀者了解西方的文學思潮和文學作品,起過積極作用。 (《香港與世界華文文學》之一)

相關新聞
生命樹 個人悲喜連繫宇宙創造 (圖)
編輯導賞 (圖)
影片資料 (圖)
銀幕短打:電影文化中心復興 (圖)
新片速遞:《似是有緣人》 (圖)
歷史與空間:透明的生命 (圖)
古今講台:孔明與天象
來鴻:忙 神 (圖)
人文世相:顧 慮
豆棚閒話:漫說畫押
百家廊:看 房 (圖)
翠袖乾坤:鋒芝婚變另一焦點:誰放料?
天言知玄:教育的時位
琴台客聚:玲瓏的文人之橋
杜亦有道:恩師老葉
隨想國:僭 建
路地觀察:一探朝鮮?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