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鍾礎斌表示,「非Y世代」對「Y世代」的要求集中在待人及處事態度上。香港文匯報記者嚴敏慧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敏慧)有「Y世代」之稱、於1982至2000年出生的年輕人,將成為香港新動力。但公眾對「Y世代」普遍印象負面,更戴「有色眼鏡」看待。一項調查發現,約20%受訪者對「Y世代」一詞有負面評價,「非Y世代」受訪者對「Y世代」的忠告是:處事要謙厚,多聽取別人意見及接受批評。學者認為,「Y世代」不易接受別人批評,與傳統家庭及學校教育只灌輸成功之道,忽略對處理錯失應有的態度有關。學者建議當局改善現行教育模式,協助新一代發揮潛能。
由李嘉誠基金會贊助、集思公益計劃下的「愛.學心理」計劃,上月中在中環、銅鑼灣及尖沙咀等6區,以問卷訪問930名香港市民。其中,54.8%為「Y世代」受訪者,其餘則為「非Y世代」。結果發現,約20%「Y世代」與「非Y世代」受訪者認為,「Y世代」一詞負面。
缺社交技巧 意見兩極化
對於「Y世代」的優點,兩類受訪者均同意他們「善於使用電子網絡科技」。缺點方面,近70%「Y世代」受訪者自知他們「不懂得接受批評」;63%人自知他們「經不起挫折,容易放棄」。對於「缺乏社交技巧」和「不懂吸取教訓」的批評,逾半「非Y世代」受訪者認同,但大部分「Y世代」受訪者卻不認同。
「愛.學心理」計劃負責人兼城市大學心理學講師鍾礎斌表示,「非Y世代」對「Y世代」有一定要求,主要集中在待人處事態度方面,例如:有「非Y世代」受訪者建議「Y世代」做人要謙厚,多聽取別人意見及接受批評。他認為,「Y世代」不易接受批評,與傳統家庭及學校著重教育成功之法,忽略灌輸面對失敗、錯失時應有態度有關,建議當局適當調節教育模式。
要發掘潛能 學校最重要
鍾礎斌續稱,受訪者普遍認為發掘「Y世代」潛能,應由學校、家庭和政府提供協助,當中以學校最為重要。另一方面,較多受訪者認同實習活動有助發展「Y世代」潛能,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團隊生活。他建議政府、家庭及學校互相合作,藉著實習計劃等,讓「Y世代」提升自我潛能。而「Y世代」亦可透過輔導及不同活動建立自信,提升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