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楊雄哲(右)及李耕(左)講解針刺穴位後人體細胞反應。香港文匯報記者嚴敏慧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嚴敏慧) 針灸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在中國已有逾3,000年歷史,惟缺乏科學理論支持,即使現時已廣泛應用,仍被西方醫學界定為另類療法。一項由香港學者領導的研究發現,當針灸用針刺入穴位後,會形成強大的橫切聲波,經由肌肉傳遞至人體細胞,啟動細胞內的鈣離子,當鈣離子與白血球互相作用時,就會產生「安多芬」發揮止痛效果。
學者表示,今次研究首次運用細胞分子生理學及物理學,確立了聲波為針灸的傳導通道,證明了針灸具醫學療效,成功破解針灸3,000年之謎。
林兆鑫楊雄哲李耕8年實驗
有關研究由香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林兆鑫、香港應科院前行政總裁楊雄哲,以及港大醫學院助理教授李耕共同進行,過去8年曾先後在牛肉肌肉、小老鼠及大白兔進行實驗,亦曾在逾30名志願者身上進行施針研究。
楊雄哲表示,他們利用了磁共振攝影技術,成功發現針灸時因震動會產生橫切聲波,並由肌肉充當傳導體把聲波在體內傳導。當聲波到達細胞後,會打開細胞壁的鈣離子通道,令鈣離子能與白血球互相作用,產生「安多芬」發揮等同止痛的效用,而這「止痛藥」更不會上癮及沒有副作用。
楊雄哲補充,進行臨床研究時,分別於志願者小腿上的外丘穴以及非穴道的肌肉施針。結果發現,當針刺在穴位時,其形成的橫切聲波能傳遞到6至8厘米深;但當針刺在非穴位時,其傳遞距離只有不足一半。他又指,以往外界一向認為針灸是刺激人體神經達致療效,但未能解釋為何能有持久效果,今次研究則證實橫切聲波同時會啟動細胞內鈣離子流及鈣震盪,達到頻率放大效應及記憶能力,令針灸後效果可維持1.5小時。
有份啟動此研究的林兆鑫則表示,以往針灸因為沒有科學理據支持,西醫並不相信其療效,但今次證實針灸能達至醫療效果,絕非另類療法。他表示,今次研究建立了針灸的科學基礎,日後可繼續循橫切聲波及鈣離子通道等方向,就特定疾病、療效或穴位作針對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