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人人頭上戴花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做人要低著頭,謙虛謹慎,勿自我膨脹為好。 網上圖片

王大慶

 我第一次被人稱呼為「老師」時,很有些不自在,心想我既沒有在學校教過書,又沒有在哪一領域學有專長,怎能擔當得起為人師表的老師稱呼呢?何況滿桌的人除東道主外,其餘的我也認不得,喊我老師做甚麼?後來悄悄問東道主,才知道「老師」是一種對無官者的尊稱,與詞本身的含義沒有甚麼關聯。東道主說,有官職者稱之官銜,如果沒有官職那就稱其為「老師」,這是社交場合的潛規則,不用當真。

 想想也是。現在的社會,稱呼進化而頭銜氾濫,早已由單一的同志、師傅而衍生出美女、帥哥、男生、女生、老師、老闆等等了,而在一方面稍有作為更是美名為歌星、球星、藝術家、專家、大師……。身邊有幾個小青年,只不過在當地小報上發表了幾篇隨筆,卻也被人稱為作家,而被稱呼者卻也受之無愧,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妥。怪了,生平遇到過一個專業老作家,涉足文壇40年,發表的文學作品有幾百萬字,但我稱他作家時,他總讓我改口,說稱他老劉就行。我說你早已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地方作家協會副會長,不是作家是甚麼?他說作家協會會員與作家的頭銜是兩碼事。要入作家協會並不難,特別是地方作家協會,只要愛好文學,遵守協會章程,發表過一定數量文章都可吸納為會員。但要真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作家卻不容易,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作家不僅以寫作為工作者,而且從事文學創作要有成就。其作品大都能夠獲得正規出版社的青睞,在社會上有影響,擁有一定的讀者群。我只不過零零碎碎發表了一些文章,自費出版了幾本集子和幾部長篇小說,市場上也滯銷,何談社會影響和一定讀者群,入個作協都屬沽名釣譽,只能稱為寫手。

 這位老作家能有如此見解實屬難能可貴,《尚書》說:「滿招損,謙受益」。現實生活中,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的人,則大多謙虛。愈是沒有本領的就愈加自命不凡。那種唱紅了一首歌就自以為是歌壇「大哥大」、「大姐大」,在電影電視裡主演了一個角色就號稱是影視明星,導演了一部戲就自稱藝術家,世界盃足球預選賽才進了一個球就狂稱自己是中國的馬拉多納,進「百家講壇」講了一次話就覺得自己是「國學大師」者大有人在,見多不怪。有些人自稱頭銜還不過癮。還鑽山打洞買頭銜,以獲得社會公認。前不久媒體曝光的「共和國脊樑」傑出人物系列大獎,倪萍、姜昆都稱被動獲得了「共和國脊樑——十大傑出藝術成就獎」,面對網友的質疑,倪萍自己也承認不配拿這個獎。原來主辦方派獎有「兩套系統」,無償給名人明星們頒發「共和國脊樑」榮譽的同時,邀請其他參會者則收取9800元「參會費」,名人成了「活廣告」。而其他參會者多係各行業一般人士,更沒有資格領取「共和國脊樑」大獎。如今打著各種榮譽幌子斂財的頒獎典禮很多,而沽名釣譽趨之若鶩的人也很多,兩者一拍即合,於是滿天下都是「傑出人物」、「功勳人物」、「共和國之星」、「世界名人」……真讓人不知所措。

 其實,真正的學者、大師和名人,大都是嚴謹認真、虛懷若谷的,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每當作好一首詩,總是先唸給牧童或老婦人聽,然後再反覆修改,直到他們聽了拍手稱好,才算定稿。明末清初大學者、思想家顧炎武,學識淵博,卻自己經常對照別人一日三省,從別人的長處看到自己的差距。在頭銜這個問題上更是誠惶誠恐。

 許光達將軍聽到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後,心裡十分不安和焦急,多次當面向賀龍同志提出降銜要求,還親筆給毛澤東主席寫了一份「降銜申請」。著名學者季羨林在世時也曾多次公開請辭「國學大師」、「學術界泰斗」、「國寶」等3項頭銜,用他的原話說「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至於「泰斗」、「國寶」更是無從談起!「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中國是一個重禮教的國家,社交稱謂,一直比較嚴謹,大多源出有典,讓人感覺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如稱父母高堂、雙親;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別人兄妹稱令兄、令妹;別人兒女稱令郎、令嬡;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老師稱恩師、夫子;學生稱門生、受業;帝王自稱「寡人」,老人自稱「老朽」,年幼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小弟」,和尚自稱「貧道、貧僧」,一般人自稱「鄙人」,朋友見面自稱愚兄、愚弟,稱對方則為賢兄、賢弟、仁兄、仁弟,男女統稱鬚眉、巾幗等等,這些稱呼現大多已不用,但偶爾於書面中見到,仍有一種耳目一新齒頰生香的感覺。

 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稱謂文化也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變遷推陳出新,但稱謂有其特定的內涵和傳承,不是隨意叫的,更不是人人頭上不倫不類地戴花帽。一個長相醜陋的女人你稱她美女不是恭維是取笑,人到中老年還稱「我們女生」、「我們女孩」、「我們男生」、「我們男孩」,讓人起雞皮疙瘩。酒桌上吃了一頓飯就拍拍肩膀稱「哥們」,不是義氣是輕浮。單位領導稱「老闆」更是將權力滲入市場,急於尋租和被腐蝕的先兆。至於那些在某領域剛出茅廬就號稱甚麼「星」甚麼「家」甚麼「大師」的則是眼中無人狂妄自大。花錢買高級頭銜更讓人不齒。

 在這個急功近利花帽亂戴頭銜貶值的時代,還是不要盲目跟風自我膨脹為好。畢竟活出一個真實的自我比甚麼都強。

相關新聞
百家廊:人人頭上戴花帽 (2011-08-29) (圖)
翠袖乾坤:消除心急如焚的遊戲 (2011-08-29)
跳出框框:波蘭裝修工人 (2011-08-29)
琴台客聚:老香港「聽得好辛苦」! (2011-08-29)
生活語絲:大邑博物館群 (2011-08-29)
思旋天地:每逢佳節倍思親 (2011-08-29)
網人網事:美美們與慈善業 (2011-08-29)
百家廊:江南第一佛窟 (2011-08-26) (圖)
翠袖乾坤:天佑小孩 (2011-08-26)
古今談:數碼廣播 港人得益 (2011-08-26)
琴台客聚:龜兔賽跑與唯智論 (2011-08-26)
杜亦有道:命運之篇 (2011-08-26)
一網打盡:宿命? (2011-08-26)
記憶後書:暑假電影回顧 (2011-08-26)
百家廊:逛自由市場 (2011-08-25) (圖)
翠袖乾坤:香港粵語片光輝年代 (2011-08-25)
海闊天空:德國人在青島 (2011-08-25)
琴台客聚:劫獄營救 (2011-08-25)
生活語絲:從九份小街想起 (2011-08-25)
隨想國:寫序的記憶 (2011-08-2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