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讀書人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期刊業市場遠未飽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14]     我要評論

記:記者 譚:譚海燕

記:原版《創新報告》中的案例分析是此報告編寫的一大特色,而非其他報告常見的數據和圖表,如何評價這種風格?

譚:因為聚焦於「創新」,這份報告沒有採用我們通常見到的大量數據加圖標的寫作樣式,而是採用案例式寫作。採取「理論+實踐」的寫作方法。研究者通過生動的語言,先進行期刊在某一領域的數字化創新理論介紹,然後再附以案例介紹具體的操作方法,做到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效統一。如報告的另一主創編輯John Wilpers所說,因為沒有任何形式能比具體的成功案例更能詮釋「創新」的案例。

每一篇案例相當於一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可能會將相關的多家期刊的創新行為融合進來。所以全文34篇案例,涉及的公司有上百家。全文的寫作風格,相較我們國內報告的學術性,更為生動活潑。

我們在引進這份報告之後,還根據中國的期刊業實際,提供了一些適合於本土操作的延伸性闡述,因此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記:《創新報告》對於中國期刊行業的啟發是甚麼?目前國際期刊業發展中,有哪些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話題?

譚:如果說啟發,我認為整個報告30多個案例,每個案例主題所指引的都是一片巨大的藍海,讓我們知道:哦,雜誌也可以這樣玩。是的,它是指引,是世界期刊最前沿的路標。這份報告將告訴你明天的雜誌世界會是甚麼樣子。

對於中國期刊業最大啟示,則是:一定要用創新思維、創新實踐來改造傳統期刊業。在數碼化的衝擊下,傳統期刊業要想獲得生存和發展,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創新利用網絡平台和數字技術,尋找自己的增長動力。只有跳出傳統的辦刊窠臼,徹底的思考期刊產業正在變化的產業鏈條,採取創新性的市場拓展手段,才能在數碼化時代找到自己的坐標。

目前國際期刊業發展的過程中,「數碼化、品牌化、集約化、細分化、國際化」這個「五化」是最重要的發展趨勢。數碼化的核心是幫助期刊找到曾經流失了的受眾;品牌化的核心是建立期刊與客戶(包括讀者和廣告主)之間的忠誠度與信賴度;集約化的核心是降低期刊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浪費;細分化的核心是對受眾進行區隔提供更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國際化的核心是拓展其他國際和地區的市場從而複製成功辦刊經驗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創新報告》裡面所列舉的案例,已經突破了傳統刊社的邊界,譬如有些案例是介紹IT技術在雜誌上的新運用。我想,從中得益的,不僅會有中國期刊,也包括其他類型媒體,甚至互聯網公司。

記:中國期刊與國際期刊在內容、設計、包裝、出版制度方面有怎樣的差距?

譚:目前,隨著愈來愈多版權合作期刊的出版,以及辦刊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已經湧現出了一大批完全可以比肩於國際知名期刊的著名期刊,如《時尚COSMO》、《智族GQ》、《第一財經週刊》、《中國國家地理》、《三聯生活週刊》等,這些雜誌不論是從內容、設計、包裝或者出版流程都與國際一線刊物相差無幾。至於出版制度,如果是指出版管理制度,我想無所謂差距。中國有中國的媒體管理規定,相比報紙、電視,中國期刊應該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而且會愈來愈開放、愈來愈活躍,所以我不擔心出版管理制度的問題。

如果是指期刊本身的出版流程和編輯規範,國外期刊尤其是美國期刊由於發展時間長,市場規模大,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編輯流程,是一種工業化的期刊生產方式。而內地期刊雖然有一些目前的出版流程和編輯規範已經非常專業化,但是整體水平參差不齊,良莠共存,大多數期刊仍然停留在小作坊式的辦刊水平。這是最值得國內期刊借鑒和提高的地方。

記:中國期刊業市場似乎進入百家齊放期,怎麼評價這種現象?有甚麼成功的案例?

譚:中國期刊的發展還沒有到飽和期。與成熟國家相比,我們的人均擁有雜誌數及雜誌閱讀時間,都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所以有人認為在中國紙媒的衰退期要相對延後。所謂百家齊放,當然是好現象。雜誌本身就是分眾讀物,愈成熟的市場,雜誌也愈細分,定位愈精準。像近年來男刊市場的活躍,就是證明。如時尚、瑞麗、康泰納仕幾大雜誌集團,在競爭白熱化的女性雜誌市場之外,紛紛針對男性著力打造或者推出新刊《男人裝》《男人風尚》《GQ智族》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百家齊放,我們認為有幾點原因:首先最重要的,相比於報紙,期刊受到互聯網的衝擊相對較小,因為期刊的深度閱讀和情感交流功能是互聯網難以取代的。因此,大多數人判斷,中國內地的期刊市場仍然是一個不飽和競爭市場,在未來5至8年的時間裡,仍然有巨大的市場機會。加上期刊業本身的限制比起報紙和圖書要小,因此使得湧入期刊業的辦刊資金非常多。目前的內地期刊業,每年都有眾多新刊亮相,顯得活力充沛。

同樣,還有讀者的閱讀需求有關。期刊一直被認為是能與讀者產生情感交流的最有效媒體形式,因此互聯網時代的讀者仍然有閱讀期刊的情感需求。這也是促進新刊不斷湧現的一個重要動力。近年來的新刊,成功的案例有《第一財經週刊》和《看天下》等。《第一財經週刊》創辦短短三年,已經取得了很大的受眾規模的讀者規模,靠的就是對「80後公司人」這一群體的精準讀者定位和清新、獨特的辦刊風格。《看天下》則是把傳統的文摘雜誌進行了進一步的提升,加工成可讀性更強、時效性更高的「新聞文摘」,而且採用了強而有力的發行手段,在發行終端投入巨大,因此在短短的時間內快速打開了市場。

相關新聞
中國期刊業的後香港時代 (2011-09-14) (圖)
《2011世界期刊創新報告》案例示範:數碼航機雜誌 (2011-09-14)
「尋找中國期刊創新案例」面向港、澳、台地區徵集: (2011-09-14)
中國期刊業市場遠未飽和 (2011-09-14)
N城記:北京/上海•四合院裡的大嶼山 (2011-09-14) (圖)
劉慈欣:科幻故事 一生講不完 (2011-09-12) (圖)
書評:「牛鼻子」回故里 (2011-09-12) (圖)
徵稿啟事 (2011-09-12)
書介:《一葉秋》 (2011-09-12) (圖)
書介:《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2011-09-12) (圖)
書介:《教學心理學》 (2011-09-12) (圖)
書介:《What Should I Do with the Rest of My Life?》 (2011-09-12) (圖)
書介:《乙男蟻女》 (2011-09-12) (圖)
香港公共圖書館 數碼化轉型任重道遠 (2011-09-07) (圖)
N城書記:上海/北京 海上風月 (2011-09-07) (圖)
要刊書事:Le Point - Publie le《觀點》11/08:(法國) (2011-09-07) (圖)
要刊書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 3/09:(英國) (2011-09-07) (圖)
要刊書事:Newsweek《新聞週刊》5/09:(美國) (2011-09-07) (圖)
要刊書事:The New Yorker 《紐約客》5/09:(美國) (2011-09-07) (圖)
島田雅彥:「王子」也是性情中人 (2011-09-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讀書人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