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歐元和美元貨幣。 路透社
瑞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近日,對於歐債危機惡化的擔憂集中湧現。希臘和IMF的援助評估談判於上周臨時中斷,該國與芬蘭圍繞貸款擔保的爭論也懸而未決;意大利因為在財政緊縮問題上出爾反爾,面臨來自歐洲央行等各方的壓力和指責;與此同時,德國執政黨對債務國家的援助面臨重要裁決與失去選民的政治風險等等。市場認為,歐元區正面臨著自成立以來的最嚴重挑戰,甚至有悲觀者開始擔心歐元區是否有解體的可能。
歐洲一體化過程一直以來都是充滿波瀾。早在1992年9月,歐洲貨幣機制就曾解體,引發金融危機。本文通過對比現在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與1992年的歐洲貨幣危機時發現,兩輪危機同樣面臨如何維持固定匯率體系的挑戰,而德國在兩輪危機之中強勢與不願妥協的表現,也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上次危機最終以英鎊、意大利里拉等貨幣被迫退出歐洲貨幣機制為代價。
以史為鑒,歐洲要想避免重蹈1992年金融危機覆轍,需要進行根本性的結構改革,及在協調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與妥協。歐元畢竟是歐洲人民經歷了50多年努力換來的,無論對於核心國德國、還是債務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均享受著歐元作為統一貨幣帶來的好處,沒有任何國家希望歐元區解體。
歐元作為統一貨幣,明顯好於當時的歐洲匯率機制(ERM),投機資本也比當時更難運作。另外,本輪危機與1992年危機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本次危機並非貨幣危機,而是財政危機,歐洲央行仍然可以充當救火員的角色。短期內,通過歐央行提供流動性,歐盟與IMF向債務國提供援助,危機能夠得到推遲,我們相信歐元區短期內解體的可能性很小。
德國仍為引導危機出路關鍵
我們認為,只有吸取上次危機的教訓,暫時放寬對於債務國不切實際的赤字要求,防止經濟過度下滑而造成的財政縮減與經濟衰退惡性循環,才能提振市場信心,避免錯過緩解危機的最佳時機。長期來看,正如歐元之父蒙代爾所言,應對本次危機只有三條出路,即首先是財力充裕的國家對資金緊缺的國家實施援助以避免其陷入破產;其次是後者要將福利項目調整到與其財力匹配的水平,實現預算平衡,以贏得其他成員國的支持;中長期是要在歐洲建立一個超政府的財政機構,以彌合歐元區管理結構上的裂縫。
當然,全球經濟與貿易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越演越烈,勢必會給中國帶來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環境惡化、歐元儲備資產縮水等不利影響。我們認為,應對以上風險,短期來看,似乎難有完全之策,但持續的貨幣緊縮政策也沒有繼續收緊的必要。如果通脹、房價、出口三重拐點能夠在四季度顯現,貨幣政策亦有可能適當放鬆。長期來看,促進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仍是根本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