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黑國強看似很年輕,但已經是藝術收藏界的「老手」。
每年一度的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Fine Art Asia)下星期便舉行。它今年踏入第7個年頭,或許和很多國際藝術或收藏展覽會相比,這展覽還很年輕,但筆者跟其策劃總監黑國強(Andy)訪問後,明白到不只舉辦展覽對Andy自己,以至對藝術收藏界來說,都是有著重要性的。
很多行內人都應該知道Andy及其父親黑洪祿,因為在1949年來港的黑老先生,是著名的明清古典傢具收藏家及古玩商,經營古典傢具已超過半個世紀,而看來很年輕的Andy,其實已有20多年的古董鑑定和創業經驗,接了父親的班,不但成為古董店的第二代當家,更自己舉辦展覽會。
問:不經不覺,展覽會今年已是第7屆了,你有何感想?
黑:想起最初搞展覽時,當然有很多問題,但這可是我十年的計劃,今年已是第7屆,如果問我有何感想,我會說發展比我想像的快,如場地方面,在第3屆已進駐會展中心,即使多年來社會發生很多不同的問題,如金融風暴、沙士,但展覽一年比一年好,是因為藝術市場的持續好景,這有一半原因歸功於中國市場。在這些年,藝術市場由亞洲風轉吹中國風,收藏家、畫廊等都瞄準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無論是古代、近代或新一代也好,中國藝術品在公眾認識度、市場承接力都一直不斷提升。很多人說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是因為被中國有錢人炒起,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中國中層力量的冒起。
問:搞展覽會,對你其實是不是有特別意義呢?
黑:藝術收藏界其實很細,但產值很高,面對時代的進步,做藝術收藏也要進步,尤其處於這個「搶資源」的時代,而資源不只是錢,更包括了知識,我覺得如果藝術收藏界繼續各自為政,就不能追上時代的改變,所以我想建構一個平台,讓彼此交流也好,發聲也好,建立品牌也好。你也知道我是接父親的班,在買賣古董方面也是第二代,所以我認為在「培育」藝術家及賣家的同時,也要「培育」買家,而且有第一代,也要有第二代,透過展覽會,其實也可令買家成長。
問:未來你又有何計劃?
黑:對於Fine Art Asia,雖然我說發展速度比我所想的快,但市場不斷變,挑戰也會愈來愈多,我已在想下一屆應該如何做。我心中有個想法,就是希望令展覽會發展至一個節日,就好像香港藝術節、香港電影節那樣,但我不是指因為市場好,就將展覽會的規模double,因為規模愈大,危機也愈大,展覽會應該以質素為先,而且我希望Fine Art Asia可以跟更多群眾發生關係,提升藝術收藏氛圍,加深展覽會對社會的影響力。
問:你除了收藏,又買賣古董及藝術品,更舉辦展覽會,心態是不是很不一樣?
黑:買賣古董在這些年也沒有大起大落,是很悶的,而我又很怕悶,所以我就想我可以做些甚麼呢,那就決定搞展覽會了,哈哈。展覽會不過是一年一次,平時的時間不是放在家庭,就是放在「研木得益」,你也知道我們專門研究及買賣中國古董傢具,收入很穩定,因為市場也沒有怎麼差過。我是停不下來的人,總會想自己可以做些甚麼,好像我平時也常到自己公司的工場打點,現在有5個師傅,最老的已65歲,最年輕也50多歲了,所以我會想傳承的問題,現在已沒有年輕人入行了,但難道要我去開學校?之後會有香港藝術學院的學生來參觀工場,希望可讓他們認識到古董傢具的修復工作。
跟Andy一席話,令筆者反思,很多人對藝術收藏雖然深,但不完全是有心人——在父親店中工作,又到外國吸取經驗,參與紐約及倫敦舉行的國際展覽,還到紐約當著名收藏家及古玩商羅伯特.安思遠的助理,協助成立及管理「中國文物藝術修復基金」香港區事務,之後回港開公司、舉辦展覽會。很多人說關心業界,卻從來沒做過甚麼,難道真的認為賣出一件過百萬的藝術品,便等於協助業界發展? ■文:曾家輝 攝(部分):梁祖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