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鴻震 前民政事務局局長 全國政協委員
現時歐債危機惡化、美國經濟持續不景氣,全球正面臨新一輪的經濟危機,香港的經濟和樓市無可避免會受波及。但筆者認為,政府仍是有需要考慮復建居屋,回應社會訴求,減輕市民的不滿。而事實上,由落實復建居屋到單位真正落成,至少需經過四、五年的時間,且政府可因應市況調節供應量。最後,不要忘記居屋的市場與私人住宅的市場是兩個完全不同且不會影響對方的市場,相信復建居屋也不會對整體樓價有很大的影響。
特首曾蔭權即將宣佈其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預料其對是否復建居屋的回應,會是眾人的焦點。隨著環球經濟有惡化的趨勢,近期香港的樓市也有下滑跡象,有些人會因此認為,特區政府應將復建居屋的建議暫擱一旁,待經濟穩定後才再作打算。這是一個把頭藏在沙裡,短視和錯誤的看法。
置業困難問題仍有待解決
自金融海嘯之後,香港樓市向好,樓價急升,令不少中產市民都面對置業困難的問題。特區政府先後推出了不少措施,如:引入額外印花稅、收緊豪宅按揭打擊炒賣活動;加推地皮拍賣,增加住宅供應量,無疑對穩定樓市起了一定作用。而且,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資料,未來十年內,政府目標平均每年由私人發展商興建二萬個單位,穩定私人住宅市場的需要;此外,房委會在未來五年也會平均每年提供15000個公屋單位,滿足基層市民的住屋需要。雖然政府在房屋供應上已有一定計劃,但能否為市民實現以上目標,則有待觀看,而且社會上對復建居屋的訴求,也沒有因政府的計劃而減少。
一直以來,香港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哲學,寶貴資源不輕易發放,既定和實行了的政策也不輕易改變,如:私樓的小僭建物,就算透過註冊建築師,也不易使之合法。根據過往的歷史,香港已形成一套「哲學」,就是在一般情況下,市民即使對政府有看來是合理的訴求,但只要政府有能力企硬,市民也不會有太大不滿,小班教學就是這個「哲學」的一個好例子。但若然政府想收回可影響民生的既有政策,市民的反彈則會很大,嚴重的更會影響政府管治。筆者記得當年庫務局曾多次提議取消生果金,改為透過入息審查,向有需要的長者提供援助。但每次建議一出,在政府內部討論也引來極大的反響,因為大家清楚明白到市民不滿的,並非介懷那區區幾百元,而是覺得政府想收回既出之物,違反了上述的「哲學」,結果,建議只能不了了之。2008年政府更把每月700元的生果金增至1000元。
政府可因應市況調節供應量
居者有其屋計劃也是同樣道理。自八十年代初開始,居屋計劃對於一班既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又未能負擔私樓樓價的中下層市民而言,提供了一個置業安居的途徑,一直行之有效,也沒有影響到私樓的正常發展。難得的是,居屋計劃給予符合入息審查的小市民一個置業上樓的希望。及至2003年,受到金融風暴、八萬五、沙士多方面夾擊,樓市急速下滑,私人住宅價格大跌,甚至低於居屋的售價,因此,政府宣佈停建居屋作為托市的手段之一,社會也沒有太大異議。然而,今天的情況已不同,隨著市況轉變,樓價變得難以負擔,社會對復建居屋的需求上升,若政府仍對復建居屋感到猶豫,只會令市民反感,因為政府搶走了原屬於他們的「希望」。
誠然,現時歐債危機惡化、美國經濟持續不景氣,全球正面臨新一輪的經濟危機,香港的經濟和樓市無可避免地會受波及。但筆者認為,政府仍是有需要考慮復建居屋,回應社會訴求,減輕市民的不滿。而事實上,由落實復建居屋到單位真正落成,至少需經過四、五年的時間,且政府可因應市況調節供應量。最後,不要忘記居屋的市場與私人住宅的市場是兩個完全不同且不會影響對方的市場,相信復建居屋也不會對整體樓價有很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