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建屋土地 從何而來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9-23]     我要評論

薛求理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的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只及大上海的六分之一,大北京的十五分之一。這並不大的1100平方公里,分佈在半島、大島、小島之中,其中只有25%的土地用於建設開發,大約200多平方公里。擁擠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擠逼在這200多平方公里內。另外,有40%的土地為郊野公園。

高密度是香港開發的一大特色

 1950年代開始,香港戰後對勞動人民的安置,主要是開闢大型公共居住屋h,如石硤尾h、蘇屋h和北角h等。觀塘、荃灣、沙田、屯門等新市鎮的開發,有效地疏散了市區的擁擠人口,近十多年來,新市鎮的人口一直在增長,而港島的常住人口則在下跌。這些大型屋h和新市鎮,由軌道交通和快速道路連接,形成了交通主導的開發模式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在站點周圍,形成樓群組團,居住、工作、消費,在站與站之間,則間以山巒、海灣或較低密度的發展,這種模式以1990年代開發的東涌線沿線最為顯著。如今,港島南線也在採用著相同的模式。

 在樓群組團的高密度發展中,許多區域發展出車輛交通道路以上或以下的立體步行系統,如舊區裡的中環和灣仔,新界的荃灣、屯門,新區的西九龍、奧海城、青衣、東涌等等。給附近居民出行、工作、生活帶來極大方便。如今,40%的香港居民,住在距離軌道站500米的半徑範圍內。香港的高密度規劃建築設計,正受到祖國內地各城市和世界各地的廣泛讚揚。這樣的環境,給公共交通的高效率使用創造了可能。香港的地鐵及其站點開發經驗,在深圳、北京和外國城市,發揚光大。香港的人均石油消耗,在世界大城市中,幾乎是最低的。

 由於香港採用高層住宅設計,無論是公共屋h和私人樓宇,戶外場地和公共空間,都經過精心設計。許多居民雖然身居400呎以下單位,但在戶外都有充分的活動空間和綠化,購物和娛樂方便,讓人感到親切和受到尊重。香港大多數街區的緊湊設計、戶外公共空間的人性化考慮,比北京、上海、深圳、廣州要高明了許多。

郊野公園是香港發展的驕傲和成就

 由於建造區的高密度規劃,有條件保留下40%的土地,作為郊野公園,這些公園,多數是山地,把房子建在山上,本來成本就高。1970年代起,政府著意發展,使得郊野公園遍佈全港,許多地方望出去,都是綠水青山、鬱鬱蔥蔥。在這個高密度和現代化的城市,大自然離人們這麼近,在全世界大城市中,並不多見。從舖租昂貴擁擠、燈紅酒綠的銅鑼灣,上到扯旗山的叢林山坡,或下到南區戲水,觀浪濤拍礁,都是十幾二十分鐘的公交車路程。我們不得不佩服當年政府的決心和行動。郊野行山,不僅為本港各階層居民、海外來港精英熱愛,近年來,還吸引海外的旅遊團專門來行山。郊野公園是全香港人民的財富,不為某個階層所固有。香港的這一巨大財富,是我們周邊城市沒有的。北京上海早已一圈圈攤大餅出去,市區沒有什麼自然風光可言。如果香港把這僅有的財富都動了,那香港也就不成其為香港了。

 香港的建屋用地,從何而來。我覺得,在向郊野公園動腦筋之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要地。

多方思考 地從何來

 20多年來,前土發公司和後來的市區重建局,在舊區改造方面已經下了很大功夫,但香港殘破舊區,依然比比皆是。大角咀、旺角、西環、西半山,灣仔向山和港島東、新界的舊市鎮,居住和街道環境,和我們這個大都市是不相稱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舊樓進入危樓狀態。市區重建,改善了舊區的環境。在同一地塊上,容積率提高,相應也提供了更多的居住單位。21世紀,房屋署拆除了一些1950-60年代公屋,重新建設新公屋,改善了公共屋h的環境,也容納了更多的家庭入住。私人屋宇和公共屋h,建設在改造過的舊區,低收入和中產階級,都混合在這個區內,也部分避免了舊區「貴族化」的趨勢。

 香港的土地,80%以上在新界。除了郊野公園外,其他的土地早已不再耕種。元朗的大片土地,是廢車場,或機器停放、露天堆場、低密度的h屋。土地的浪費,是顯而易見的。高鐵將穿過新界北上深圳,東西鐵長遠來看,也會連成環狀。如今荃灣市中心,已經形成高密度的市區,高層辦公樓也在葵涌、荃灣一帶落戶,部分分散了港島的壓力。如果能適當改革新界舊有的土地條例,將這些地方中的一部分,發展成類似嘉湖山莊、天水圍公屋和元朗市中心這樣的規模,則新界可以容納更多的居民和辦公區。

 港英政府從入主香港起,就開始向海洋要地。如今,香港土地的十分之一,來自填海;而澳門土地的四分之三,來自於填海。港島、九龍和新界的大規模開發,都有賴於填海得來的土地。填海會影響到海岸的環境,破壞魚類和各種生物的棲息,一直引起爭議。但人類的活動,總要和保護自然取得平衡。維多利亞港不宜再填;屯門向機場方向推進,有些小餘地。港島南面,面對外海,應有較多的填海機會。青馬大橋之間的馬灣島,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原本只是漁h。1997年開發後,成了1萬5千人的家園和旅遊勝地。香港市區周邊,面積比馬灣大、距離也近、易於開發的島嶼,還是有的。如果政府下決心啟動,亦可提供大量居住面積。

 整個珠江三角洲和深圳特區,是依托著香港發展起來的。過去,香港的製造業北移,使得這些行業在珠三角得以繼續發展;近年來,香港各大學,在深圳、南沙和珠三角設立產學研園區。港深之間的河套地區開發,也是箭在弦上,在河套設立行業、或是學校,也有許多建議。而澳門的大學,則在橫琴島設立校區。所有這些合作,都是本著雙贏互利的原則,對兩地的發展都有好處。比起香港彈丸之地,深圳、珠三角和神州大地的土地,要富裕得多,是香港的堅強後盾。香港要盡可能多的在這方面挖掘合作的可能性,使得我們的產業和部分居住功能,可以北移出去,並建立方便的聯繫網絡,為本港和深圳創造更多的雙贏機會。

相關新聞
來論:香港乃法治之區 豈容「長毛」橫行 (2011-09-23)
廿四味:陳方安生何以聞「維基」而色變? (2011-09-23)
嚴懲梁國雄 除暴方安良 (2011-09-23)
香港藝術的未來就在今天 (2011-09-23)
向情色暴力報刊說不 (2011-09-23)
香港在「海西規劃」中的機遇和定位 (2011-09-23)
建屋土地 從何而來 (2011-09-23)
志強時評:《蘋果日報》抹黑弘揚佛法為民造福善舉 真是佛都有火 (2011-09-22)
廿四味:不能再讓長毛這顆暴力老鼠屎攪壞香江 (2011-09-22)
支持建制派為民謀福戰區選 (2011-09-22)
也門不是利比亞 (2011-09-22)
「港童」何來?! (2011-09-22)
支持遞補機制乃主流意見 (2011-09-22)
實事璆事:告別僵化 體貼照顧失智症患者 (2011-09-22)
指點江山:中國治國理念與香港人權進步 (2011-09-21)
自留地:要穩定繁榮 把暴民踢出議會 (2011-09-21)
港台工會為何抗拒政府委任廣播處長 (2011-09-21)
西方走廊:扭曲民主續孕育經濟大災難 (2011-09-21)
馬「三不」必勝蔡「二不」 (2011-09-21)
「十二五」規劃展現商機 (2011-09-2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