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晴天計劃」互幫持 天水圍的「有情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2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社區內的互幫互助之關懷,有時往往比身在遠方的親戚朋友之援助更為及時和有效。而社區計劃中最重要的推動力正來自於社區內部的凝聚力。天水圍作為本土較具代表性的需要社會投入更廣泛支援的社區,在社區內部相互援助之層面,已作出了頗多值得借鑒的努力。目標為天水圍社區構建互助網絡的「晴天計劃」,就是這樣一個頗具特色的範例。這一計劃由伯裘書院及潮陽百欣小學合辦,開放地點位於天晴h的兩所校舍,利用校園推行各項活動,以求建立資源共享的家社校合作模式。而家庭內部關係較為緊張的家庭之家長,則是這項計劃的直接受助者。原來,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贊助的「晴天計劃」,將課餘托管服務切入社區,使居民不但可以更好地共享學校資源,將小朋友送入課餘托管班中,自身也可以加入該計劃化身「晴天家長」,輔導其他學童溫習功課。適切的課餘活動與良好的溝通引導,可以建構質量更好的親子關係。今次,就讓我們走近「晴天計劃」,去了解其中的動人故事。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潮陽百欣小學林碧珠校長是「晴天」計劃伙伴學校的統籌人,「悲情不再,天天都是晴天」是她在天水圍這個曾幾何時被視為「悲情城市」的社區中推動關愛家庭社區信念的動力。她說自己最初的構思正是讓天水圍區內不同家庭中的小朋友,可以得到更多幫助與照顧,生活得更和諧快樂。「我們也會培訓家長成為義工對象,增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該計劃推行不足三年的短短時間裡,起初從未曾想過結果會如何的一班「晴天」人,切實看到了參加計劃的家長接受到的援助。當一些問題家庭中的家長加入計劃、親身體驗到其他不同家庭內部所面臨的問題時,便猶如建立起了另一種人生。

 既為受惠者,亦為惠人者,這便是「晴天」的精神。參加計劃的小朋友們也在計劃中接觸到了許多新的伙伴,而自身原有的一些情緒問題、溝通問題也在新的人際關係建立過程中獲得改善。林校長認為,真正好的社區計劃一定是三贏——學校、家長、小朋友,都是社區的核心成員,也都兩兩構成社區內部的重要紐帶。而她所希望的,正是社區中的每一分子,都能真正將「相互援助」落在實處。

年輕媽媽的福音

 家長義工歐敏華女士是09年開始加入「晴天計劃」的第一代受助者,最初是因為她與小朋友之間整日因為功課吵架,而在將孩子送到托管班並幫忙照顧其他小朋友後,她開始意識到自己對孩子可能有時太過較真。「原來我總會很氣自己的孩子,後來發現原來小孩大多都是這樣的。不是孩子的問題好大,是我自己將之放大。」她開始學會在親子關係中給予更多耐心。「與其他小朋友相處中需要用到的不同方法,用到自己孩子身上,也很有效。他會因為我的耐心而更開心。」過去如果孩子字寫得不美觀,歐女士便會很生氣,堅持要他改。但如今她會用商量的口吻徵詢孩子的意見。「而他也會更明白,我不是故意挑剔他,不是故意針對他。」

 她曾因孩子就讀於傳統學校時完全不適應幼稚園升入小學的轉變,而萬分困擾。「那時候許多投訴,說他騷擾課堂秩序、和人打架等等,我不明白為甚麼很開心的3年幼稚園時光,頓時就全部改變了。」身為年輕媽媽的歐女士,本身得到的支持已未算很多,面對孩子上小學後鋪天蓋地的投訴,她感到無所適從和自卑,並表示:「當時放學去接小朋友時幾乎不敢見到其他家長,因為老師整日都向我投訴。」而孩子面臨轉校時亦困難重重,因為學校給的評語太差,歐女士的教子信心也相應受挫。「直到林校長介紹我參加晴天計劃,表示可以幫助舒緩孩子與我的情緒。」幾個月下來,最明顯的改變是,她不需要再為孩子做功課發愁,每天4點至7點的托管班中,小朋友會準時做完功課,回家吃飯練琴,兩不耽誤。

 經過一兩年訓練後,歐女士更發現孩子對情緒的控制甚至好過自己。擺脫掉無助的情緒,無疑是本身壓力已頗大的年輕媽媽如她之福音。事實上,香港社會中有許多這樣在親人朋友方面得到支持不足的年輕媽媽,正如歐女士所面臨的困境:「朋友家人支持得少,但至少參加這個計劃之後,我知道自己不需要害怕,還可以與許多其他家長溝通。」年輕的媽媽,又其實是最勇敢堅強的,就像她所說:「起碼我願意對這個小朋友負責任。」而親情的責任,在良善引導之下,便可化為堅不可摧的力量。

互相扶持 全賴你我

 「晴天計劃」第二代受助者家長義工李綺華女士,因為家庭背景情況和歐女士相仿,孩子患有過度活躍症,因而社工將這兩對家庭配在一起,讓他們可以更好地交流經驗,互相扶持。李女士在孩子參加托管班三個月後,正式成為義工,加入計劃之中。而當初決定參加托管的原因是:「小朋友做功課時的情緒很差」,因而在學校老師的介紹之下參加計劃。

 「後來,老師對我說不如你也加入進計劃中,接觸多些小朋友,多學習一下該怎樣教小朋友。」李女士很快發現每個孩子的特質都不相同,而不斷嘗試新的方法去教、去溝通則成為了她的必修課。更可貴的是,面臨困難時,互相扶持的配對家庭真正可以給予她溫暖與力量。她回憶道:「有一次,因為孩子堅持要看電視,我不給他看,他就突然無法控制情緒,將所有碗都打碎,還打爛桌子,又不讓我去收拾那些碎片。」當時感到十分無力的她,打給了歐女士,歐女士的先生便立刻趕來,和李女士的孩子聊天,直到小朋友的情緒慢慢得到安撫而平靜下來,李女士將所有殘局清理乾凈,孩子也懂得了是自己做錯事,主動對媽媽道歉。

 如今,李女士的小朋友較之過去獨立了許多,也安靜了許多,能夠自己踏下心去溫書。她表示:「過去孩子不會認真聽我說話,但現在他會主動親近我、攬住我,我們之間的關係改善了許多。」而義工生涯也帶給了她許多此前未曾體會過的歡樂。這位原來被老師視為不茍言笑的媽媽,如今臉上的笑容多了許多,更因為身為計劃義工,會經常去探訪一些老人家、殘障及需獲得幫助人士,社區的溫暖從而化為有形的力量,耀亮她的心田。社區之內,互為親人,而互相扶持,也全賴你我。

天水圍的「有情天」

 「晴天計劃」的核心精神,即是社區內部互相幫持,拓出一片天水圍的「有情天」。「晴天計劃」社工麥家慇表示,當初天水圍社區剛剛形成時,放學後並無其他用處的校舍場地,便在計劃的構想之下,建立托管班,以學童為托管對象,希望針對社區需要,減輕父母的壓力,並教曉小朋友懂得與家人相處。而其中義工之間互相配對的舉措,也令不同背景的社區人士,建構起一種新型的可信賴的溝通路徑,彼此在家庭問題方面相互支援,有所助益。

 正如歐女士一樣的年輕媽媽,會在「晴天」中發現,同小朋友的相處問題不只是困擾自己的個案,並可通過與人分享照顧孩子的經驗,構成良性的支援網絡。按照麥家慇的話說,即是:「許多家長都會發現,原來有人和我走著同樣的路,我並不孤單。」而計劃更通過家長需要接送子女參加托管班的接觸機會,去主動發掘隱蔽在社區內部的一些家庭問題,主動予以援助、提供支持。

 林校長希望「晴天計劃」可以起到一種社區服務的示範作用,天水圍可以成為成功的案例,令其他社區中的家長也理解可以怎樣幫到自己、幫到孩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切良善的心意都可以真摯地傳達到人心深處。「晴天計劃」並非通過廣大宣傳而令人們熟識,他們只是一點一滴地去引導、引導家長敞開胸懷的耐心,去爭取、爭取學校及老師的協助,令社區內的所有人們懂得,這樣的相互扶持是雙贏,甚至是三贏;是溫暖的潤澤,更是人人皆能受惠受助的光芒。

 願這天水圍的「有情天」,終而成為積極而具有代表性的善意範式,引導更多社區開拓社區內部的精彩天地,建構起區內最溫暖的關懷之情。

 本版10月20日介紹的「漁港文化旅遊全接觸」增補信息如下:

時間:10月15日至2012年1月15日(逢周六及周日) 上午10時

地點:香港仔海濱公園魚類批發市場入口

名額:每天40人(費用HK$130/人)

 本版10月13日專題「活在當下」畫展中,參展畫家黎景花的作品名稱應為:「蛻變Transformation」;許蕾蕾的作品名稱為:「在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

 特此勘誤。

相關新聞
「晴天計劃」互幫持 天水圍的「有情天」 (2011-10-27) (圖)
《中國情節》中國印象 (2011-10-27) (圖)
中國情節——沈瑋攝影展 (2011-10-27) (圖)
食品雕塑 能看不能食 的藝術 (2011-10-25) (圖)
小心兒童過肥或過瘦 (2011-10-25) (圖)
舊浪漫 新演繹 (2011-10-22) (圖)
迎賓館外觀 (2011-10-22) (圖)
花石樓 (2011-10-22) (圖)
前膠澳總督府 (2011-10-22) (圖)
中山路天主教堂 (2011-10-22) (圖)
應否再見,《友誼萬歲》 (2011-10-22) (圖)
正反兩面看世界 文字之美大不同 (2011-10-20) (圖)
紙.藝 (2011-10-20)
漁港文化全接觸 (2011-10-20) (圖)
「漁港文化旅遊全接觸」 (2011-10-20)
全民玩「Apps」成熱潮 程式開發潛力無窮 (2011-10-18) (圖)
與Chocolate Rain對話 回到童年時 (2011-10-18) (圖)
尋找「淘金者」 從設計大獎開始 (2011-10-15) (圖)
設計比賽的重要性 (2011-10-15) (圖)
設計的本土性及國際性 (2011-10-1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