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關海山表示,海味DNA數據庫可以減省鑑定程序。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思諾﹚部分不法商人會魚目混珠欺騙消費者,試過螺片扮鮑片、油魚扮鱈魚。為了打擊假貨,保障消費者,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開發了「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研究人員會收集5類海味、補品,涉及300多個品種樣本,並將分析後得出的DNA資料建立成數據庫,此舉可令日後的鑑定程序由現時的1個月縮短至數日。
「鑑定海味及滋補食品平台」獲創新科技署資助300萬元,主要針對5大類海味和滋補食品,包括鮑魚、海參、燕窩、乾貝和花膠,由於同一類海味也有不同品種,現時研究人員已收集了300多個品種,並已成功提取90%的DNA樣本。
訛稱學煮餸 購小量樣本
負責有關項目的中大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及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關海山表示,在選取食材的時候,考慮到保育問題,而不設魚翅的DNA數據庫;另為符合市場需要,研究人員會取用普遍市民能購買的海味、補品,他們會親身到不同的海味舖購買樣本,而燕窩和乾貝則會抽取野生樣本,並向生物學家請教鑑定真偽。
關海山表示,購買樣本的過程並不簡單,「一來有些海味很貴;二來研究員要喬裝成顧客,到店舖買入小量的海味、補品,當被店主查問購買原因,唯有騙說是用來『學煮餸』。」另今年3月日本9級大地震,令日本鮑魚減少入口,也阻礙了研究進度。
購買樣本後,研究員會先記錄食品各樣基本資料,如品種、來源地等,再用特定的方法提取DNA,每種食品都有不同的提取方法,如海參要加入石灰才可以提取DNA。在未來1個月,中心會開始進行大規模的DNA定序過程,並儲存建立DNA數據庫。
助批發商驗貨 幫海關鑑定
一直以來,海味業界都是靠「老行尊」自行分辨海味和補品的級數。不過,關海山指,DNA鑑定法較科學和準確,而建立DNA數據庫,可為業界、檢測中心,甚至海關提供DNA資料,有助對該類食品進行鑑定。
關海山表示,在港開設海味舖的門檻並不高,要保持香港業界的商譽,就要進行科學化的鑑定。此數據庫可以減省了鑑定程序,業界只需檢驗買入的食品,再和已知的DNA數據作比對,便能分別真偽。他續指,這能鼓勵業界定期對產品的品種進行監測和查證,特別是批發商可檢驗來貨。
此外,以前海關收到消費者投訴有「假貨」,便需要花數以月計的時間檢驗食品,有了數據庫作參照,海關便能加快鑑定程序,防止假貨在市面上廣泛流通。
在未來,研究團隊將會開發迅速區分真假產品的「快速試劑盒」,務求將檢證工作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