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十月底看了陳耀成導演的新作《大同:康有為在瑞典》,有很多想法,稍後將在他處以較長篇幅談論,這裡先談一下感受,該電影在十一和十二月仍有放映活動,相信本文的引介對讀者也有一點參考價值。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兩岸分別紀念、歌頌孫中山先生的共和革命之際,陳耀成以康有為這位晚清改革派重心人物為題材的電影,可說是脫離主流基調之作,但亦正因如此,在千人一面並不得不如此的論調之中,更顯本片的另類或異議特色,而有關改革、革命和一代人追尋理想烏托邦的討論,實在無礙於將本片放在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的共同脈絡去思考;至於對本片「不合時宜」以至「政治不正確」的標籤,反顯得異常狹隘。另一方面,《大同:康有為在瑞典》在香港上映,亦當有香港意義上的討論。
《大同:康有為在瑞典》是一部半紀錄、半戲劇的影片,在電影而言,也有它獨特的形式。在紀錄部分,康有為流亡海外期間,曾買下瑞典一小島居住了數年,影片訪問了江青—這位出身中國內地的演員和舞蹈家,後來輾轉居住在瑞典一小島上,就華人寄居海外及追尋理想烏托邦的思考方面,作出了微妙的對話。在戲劇部分,影片以劇場形式,由三位演員分別飾演康有為、康同璧與梁啟超,亦有生動演繹,雖然其劇場安排未能盡善,但與紀錄部分總能互相配合,避免了紀錄片慣用的單一模式;影片間中穿插的歷史照片和朱石麟的經典電影《清宮秘史》,也反覆映照出紀錄和戲劇兩種模式的表意功能,最後導演正以此表達了他的思想,對歷史、對時代、對藝術,都有特定的回應。至於觀眾,在拋開主流基調的習套之後,亦何妨以更獨立和更個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那心中的革命和烏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