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隨想國:對電子媒介的思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09]     我要評論

興 國

 看過一個理論說,本來認為電子傳媒對傳統媒體雖然有威脅,但不致令報紙媒體消失,原因是報紙有一種集體性存在於其中,一個個人看報紙時,會感覺到很多人和他一樣,在看同一份報紙,會產生一種安然自在的集體感覺。但是,「臉書」出現後,就認為報紙媒體可能會消失,因為「臉書」也會帶來集體感,起碼那一群同在「臉書」上的人,就會有在看同一份報紙的感受。而且「臉書」的傳播更快,更即時,更可以隨時翻閱。

 亦有理論說,像「微博」的傳播那麼快速即時,任何報紙也及不上,因為只要在現場的人,即時可以拍攝到畫面,即時可以作出報道,沒有比這個更快的傳播了,更何況,用戶數以億計,哪家報紙有這麼大的人力?論者的說法,是個人化在「微博」裡出現,個人選擇自己的興趣來觀看世事,不像報紙媒體那樣,帶來的集體性。

 兩個理論的衝突之處,是一個認為個體性不會衝擊集體性的傳統媒體,反而出現了集體性的傳播之後,才會令報紙媒體走向衰亡。另一個則認為個性化是衝擊傳統媒體的集體性,令報紙會逐漸失去魅力。

 這樣帶出的結論,是世人會趨向過去集體性的安全感重要,還是個性化的自由度重要之爭了。亦即未來是「臉書」和「微博」的戰爭,報紙只能靠邊站,成為觀戰者了。

 在香港這麼人口密集的城市,乘搭公車和地鐵時,隨手就可以取得的免費報紙,是否可以加入這個戰場來競爭呢?因為它是免費的,而且可以在獲取個性化的資訊之餘,亦可保有集體的安全性,是否亦會是主流?

 當傳播學的名著以《媒體就是按摩》為書名時,似乎預示了,要看哪一種媒體能給人更有安慰性更舒適的按摩接觸,就能生存下去了。那麼,你認為會是哪一種媒體?

相關新聞
百家廊:二十三年進澳門 (2011-11-09) (圖)
翠袖乾坤:陳冠希重開艷照門 (2011-11-09)
天言知玄:應退則退 (2011-11-09)
琴台客聚:死亡成就了他 (2011-11-09)
生活語絲:人之初,性本叛? (2011-11-09)
隨想國:對電子媒介的思考 (2011-11-09)
路地觀察:想像純情 (2011-11-09)
百家廊:「好人」標準 (2011-11-08) (圖)
翠袖乾坤:絕色書包 (2011-11-08)
海闊天空:威爾第與帕爾馬 (2011-11-08)
琴台客聚:一九一八《狂人日記》 (2011-11-08) (圖)
杜亦有道:命有所值 (2011-11-08)
思旋天地:樓市吹冷風 (2011-11-08)
詩幻留形:電影《大同:康有為在瑞典》初說 (2011-11-08)
百家廊:手絹回來 (2011-11-07) (圖)
翠袖乾坤:日本何時國際化? (2011-11-07)
跳出框框:訪錢穆故居 (2011-11-07)
琴台客聚:從希臘債務想起 (2011-11-07)
生活語絲:名模取錢犯官非 (2011-11-07)
思旋天地:好心做壞事? (2011-11-07)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