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港台掀起「風暴」,我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與電影的藝術質素無關。對於純愛浪漫的電影,無論來自台灣又或是日本,因為有城鄉對照的差異,總是教人容易代入喪失天真的心境中去,從而予人好感。尤其對香港從來沒有城鄉之別的地方來說,這一點更是死穴—即使我們偶爾也會出現離島電影,但也多依附於其他不同的類型,反而從純情角度構思的比較上,某程度也反映出創作人連自己也說服不來的事實。用日本的例子來對照,大家想一想新海誠的經典動畫《秒速五厘米》就明白了,如果男女主角不是有分處兩地的差異,那種人生無奈的若即若離感也不會如此濃得化不開。
其次是電影中流露的通贏美學觀。是的,就是把青春的一切處理成淡淡然的調味,各人成長後都有自身所屬的世界。沒有人因為青春的放肆去「受罰」,我指的是那種因成長殘酷而付出的代價,這一點在台灣的《九降風》及香港的《烈日當空》中就得到清楚的刻劃。而九把刀的殺著就是把一切視作為甜蜜的軟糖,有時黏著牙齒會令你有所羈絆,但又不致於太過有關痛癢,經歷小風波後又可以回到正軌,令人安穩生活下去。
最重要是九把刀的視點是以「我」為本,那才是最貼近人心的構思模式。眼前的世界包括懷舊中的細節,都是從一己的好惡中去出發,從而把不同角色的正反形象,乃至存在的功能加以條列分明。也唯其如此,那才會得到最大的共鳴—現實中大家不是都想擁有百分百的回憶專屬權嗎?《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提醒我們現實中的沈佳儀,自己不一定能控制得來—由她選擇他人,到現實中真人甚至回到內地稍避其鋒等,但一旦把事情文本化,自己便成為世界中的主人,可以稱心滿意地聊以自慰。是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理應是這個年代的暢銷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