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博覽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道德與偏見 性醜聞孰是孰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時代雜誌》封面標題:性、謊言、傲慢,為甚麼有權勢的男人行為像豬?

 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往往離不開八卦新聞,政治人物的性醜聞更是八卦之最,無論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醜聞,還是美國加州州長阿諾舒華辛力加與女傭的婚外情,性醜聞不只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更是一場道德爭辯戰。外遇、婚外情本是尋常事,普通人最多不過被責罵幾句或根本不被當成一回事,然而婚外情一旦與政治人物掛u,人們對其態度則大大不同,標準不一反映出人們對不同人有不同的道德取態,而東西方對性醜聞的態度亦甚為極端。政治人物在面對性醜聞時或許更需要智慧,良好的應變能力及公關技巧才是安撫輿論、淡化問題的關鍵。 ■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資料圖片

 政治人物的性醜聞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原因是其形象與行為之間有巨大的反差,讓人不禁反思品行與當權者的能力有沒有直接的關係。法國學者指出一個沒有「性魅力」的人往往亦欠缺「政治魅力」,這亦意味著性醜聞並不是一件絕對的壞事,而是政治魅力的象徵,某程度將性醜聞合理化。

性醜聞層出不窮

 美國人對性醜聞的態度較其他國家開放,因為性醜聞在美國實在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更有人說政治性醜聞與美國歷史一樣古老。近年來最震撼的性醜聞大概離不開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總統候選人愛德華茲及美國加州州長阿諾舒華辛力加。三件性醜聞不只牽涉道德問題,政治人物的誠信、人格亦備受質疑。

 克林頓的性醜聞縱然已成過去,但他由否認與萊溫斯基的關係到不得不承認兩人之間的不正當行為依然為人們津津樂道,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被彈劾的總統。事件最惹人爭議之處不在於克林頓搞婚外情,而是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卻作假口供妨礙司法公正,欺騙國民,樹立了不良的典範。喬布斯在其傳記中亦提到此事,他當時建議克林頓承認與萊溫斯基的關係,喬布斯有先見之明,懂得在事件被擴大之前承擔後果,而克林頓的死撐確實叫國民失望,並在其光煇的總統生涯中留下不可磨滅的污點。

 與克林頓的桃色事件不同,愛德華茲的性醜聞不只是婚外情那麼簡單,他涉嫌挪用一百萬競選經費給他的情婦及助手,以掩飾這段關係。愛德華茲曾是政界寵兒,一步步從法律界跨入政界,成為參議員,後來參加總統選舉失利,如果沒有爆發性醜聞,他將是所有平民小孩的典範。2008年他被雜誌揭發有婚外情,最初他極力否認,但後來其私生女被公開,愛德華玆不得不承認關係。同時,司法部亦就其挪用經費一事展開調查,目前司法部準備對他作出起訴,愛德華玆有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而近期阿諾舒華辛力加的性醜聞更是城中熱話,他早年與女管家發生性關係,並誕下私生子,目前與妻子分居。伴隨性醜聞而來的是他的性史被私家偵探「起底」,調查文件指他沉迷女色的程度比前總統肯尼迪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他喜愛醜女的特殊癖好亦叫人大跌眼鏡。其醜聞震撼之處在於其私生子已十多歲,他隱瞞秘密多年,人前人後與妻子恩愛無比,直到退下州長之位後才向大眾公開一切。由於其私生子與他小兒子的出生日期只差一個星期,讓人不恥其讓兩個孕婦在同一屋簷下居住。

桃色風波橫行英法等地

 美國多任總統被捲入桃色事件中或許可以歸根於歷史淵源,但歐洲多國總統、總理亦不能避免陷入桃色糾紛中,或許偷腥確是男人的本性。已故法國總統密特朗的婚外情在其逝世前曝光,從政治上的合作伙伴到演員、記者都曾與他譜下風流韻事,而他的秘密情人更為他生下私生女,他的葬禮不僅有妻兒送葬,其情婦、私生女亦到場送他最後一程。而前法國總統席哈克在自傳中亦透露他曾有多段婚外情,一生愛過許多女人。他在書中表示「可能有某位記者是我的情婦」,並指出雖然他與女人調情,但他從未想過離開妻子。法國資深記者在2006年出版《性政治》一書,指出法國總統包括希拉克、密特朗等人皆風流成性,幾乎所有法國男性政治家都是患有強迫症的花花公子。書中亦透露密特朗和希拉克在歷史上不僅爭總統寶座,還比賽看誰的情婦多。

 英國也是出產性醜聞之地,政治家的婚外情從沒在報紙上中斷過。最惡名昭彰的可算是冷戰時期,陸軍大臣約翰.普羅富莫透過整骨醫生與歌舞演員基勒發生婚外情,而基勒同時與蘇聯一高級海軍武官有染。普羅富莫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便是他在下議院聲稱與基勒沒有不正當的關係。後來整骨醫生被控賣淫、基勒被控偽證罪,事件隨後被拍成電影《醜聞》。近幾十年來,英國官員的性醜聞多不勝數,英國王儲查爾斯與卡米拉的婚外情、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夫君尋花問柳、內政大臣布倫基特為非婚生子女與情婦對簿公堂、前保守黨副主席鮑里斯曾使自己的情婦幾度懷孕並墮胎等。由此可見性醜聞無分國界,只不過政治人物在桃色事件上引起特別大的關注、討論而已。

高一線的道德批判

 婚外情本身便是有違道德的行為,普通人與政治人物同時被發現有婚外情的話,普通人或許亦被指責,但很快便雨過天晴,然而政治人物則受整個社會批判、指控,忍受強大的輿論壓力,婚外情將是其為政生涯的一個污點。導致如此大落差的主要因素是政治人物所背負的公共形象,或許很不公平,但形象的而且確是其備受指控的關鍵。政治人物居高位,作為人民代表,其行為必須符合公眾的期望,公眾對於其政績或許有不同的解讀,然而對於過錯卻如出一轍,指控是直接而凌厲的。

 不可否認,人們站在較高的道德立場去指控為政者的行為,因為其光環與大眾息息相關,而愈是受注目的人,人們對他的要求亦愈高,因為其一言一行是一種指標,甚或是榜樣。普通人只需對自己、家人負責,其言行舉止再差對社會的影響力亦有限。而明星的私生活之所以備受矚目亦是因為其不只是一個個體,乃背負廣大粉絲的期望,是眾人的偶像,人們對其要求亦相對較高。政治人物的成敗皆源自人民,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為官之人的道德規範亦較高。這或許不合理,但因為這些官員有特別的職權,與公眾關係密切,因此人民亦賦予其相應的倫理規條,一旦其破壞了倫理規條,亦意味其傷害了公眾的利益。

承認或否認

 在這個前提下,恰當的公關技巧能讓傷害減至最低,否則即使多麼亮眼的政績亦不能彌補其犯下的錯誤。在承認與否認之間,時間點要把握得很好。很多政治家被揭發性醜聞後甚少主動承認錯誤,一直對外宣稱「沒有不正當關係」或「只是朋友」,這種拖延的手段在傳媒鍥而不捨的追蹤下最終亦被戳破,所以喬布斯建議克林頓承認錯誤,將傷害減至最低。承認錯誤至少能平息民眾的怒氣,給人勇於承擔的氣魄,因此早前唐英年承認其情感有缺失,不少人讚賞其行為,認為他在恰當的時間做了恰當的事。

 公然說謊是為政者的大忌,亦是最嚴重的過犯,在克林頓案裡,被彈劾的理由亦是他在和萊溫斯基的性醜聞上公然撒謊。政治人物公然說謊,很容易令人聯想他是否也會在關涉公眾利益的事務上欺瞞大眾。官員或許認為偷情、婚外情都是私事,不需向公眾交代,而且這些醜聞與他的職位、權能無關,並不影響其辦事的能力,但他們事後的回應卻違反了政府官員的倫理道德。因此公眾人物在醜聞處理上必須機智、成熟,否則一件小醜聞便足以抹煞多年建立起來的形象。

東西價值觀不一

 東西方處理性醜聞的手法不一樣,人民的接受程度亦有不同。路透和伊普索斯(Ipsos)最近訪問了20多個國家的人民,得出一個結果:西方人對明星、政客出軌之事的容忍程度遠較東方人高,當中以墨西哥人的容忍度最高,比利時、美國、法國緊隨其後,而最無法容忍這類行為的是日本人。亞洲人很關心政治人物的道德操守,中國人更是當中之最,希望找一個君子來當官。孔子有云:「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矣。」自古中國人對執政官員有很多要求,當中最重要的便是其操守,認為官員必須「愛民如子」。時至今日,中國人對官員的要求依然離不開才德兼備這個基本要求。東方人慣性將才與德連結起來,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其才華亦被否定,從沒意識到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這可以解釋為何東方人不能容忍性醜聞,一旦官員被醜聞纏上,他們的結局大多離不開下台或退出政壇。

 美英法三國對性醜聞一事有不同的取態,美國性醜聞與其歷史一樣古老,學者試圖分析為甚麼美國性醜聞不斷,指出有權力的人大多具冒險精神,他們覺得一般的社會規則不適用於他們,而婚外情正是社會規則以外之形態,在冒險之餘亦能享受前所未有的滿足感,不難理解政客躍躍欲試的心態。性醜聞在英國亦是一件平常事,在野工黨領袖曾譴責「醜聞揭露了我們社會裡病態的一面。」英國貴族階級腐化,性醜聞一單接一單,甚至拖垮工黨。法國人生性自負,政要人物處處留情,但人民依然面不改容,傳媒很少著墨於此,大多輕輕帶過,因為法國人傾向將公私分開,認為私事與政治能力不能相提並論。

 人們從道德立場批判政治性醜聞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但小心陳義過高,完全否定政客對社會的貢獻。性與道德或許有牽連,但政治能力不是一個道德問題,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克林頓生性風流,但卻善於處理國際紛爭、化解戰爭危機,備受愛戴;布殊私生活嚴謹,但國際問題卻處理得一塌糊塗;列根總統夫婦鶼鰈情深,但卻被視為20世紀末以來自由主義的最大敵人;因此用醜聞去衡量為政者未免顯得過分狹隘,才德兼備的政治家可遇不可求。

 正如早前《時代雜誌》(Time)的封面標題所言:性、謊言、傲慢是政治性醜聞的共通之處。性醜聞是一個全球化現象,香港官員最近亦牽涉其中,市民不必過分介懷,不妨將私德與政治能力分開,或許尚有一線曙光,正如法國學者所言,一個擅於偷情的人,往往具有很高的政治手腕,政治人物如果沒有花邊風流新聞,他必然是個了無生氣、無政治魅力的人。這未嘗不是一個「好」的解讀角度。

相關新聞
道德與偏見 性醜聞孰是孰非 (2011-11-10) (圖)
美國十大政治性醜聞 (2011-11-10) (圖)
讀心有術 掃描大腦 私密大揭露 (2011-11-03) (圖)
另類讀心 「微反應」看透內心 (2011-11-03) (圖)
天團解散 Boy Band分合有定數 (2011-10-27) (圖)
樂團興亡 粉絲最傷心 (2011-10-27) (圖)
坐吃山空 糧食儲備成隱憂 (2011-10-20) (圖)
世界糧食日簡介 (2011-10-20) (圖)
各地主糧風采有別 (2011-10-20) (圖)
如果卓別林遇上憨豆 (2011-10-13) (圖)
不平凡的成長經歷 (2011-10-13) (圖)
一次巧合帶來改變 (2011-10-13) (圖)
小結:不一樣的本質 (2011-10-13)
讀書就是求分數?學生補習成「瘋潮」 (2011-10-06) (圖)
補習風源於中國?! (2011-10-06) (圖)
奇招壓制補習社 (2011-10-06) (圖)
解構建築大師Frank Owen Gehry (2011-09-29) (圖)
在香港尋找大師蹤影 (2011-09-29) (圖)
解構解構主義建築 (2011-09-29) (圖)
不斷突破 設計千奇百怪 (2011-09-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博覽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