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實驗室中的生活 反思藝術與科學的關係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Lighthouse媒體藝術主管Jamie Wyld及首席藝術家Andy Gracie正主持「實驗室生活:培植藝術-科學」講座。

 科學與藝術具有相似的審美和靈感,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如是說:「當技藝達到一個出神入化的地步後,科學和藝術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學、形象和形式方面結合起來。偉大的科學家也常常是偉大的藝術家。」連他的兒子漢斯也說:「與其說我的父親是物理學家,不如說他是一位藝術家。」

 很多人都認為藝術和科學是對立的,大概因為在中學課程要求學生選修文、理、商、工等不同的科目,所以大家才以為文科人對數理化一竅不通,理科人也不明白詩詞歌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藝術和科學從來不是處於兩個極端對立的位置。今年邁向第15個年頭的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Microwav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Arts Festival)最近正式開展,今年以「爻金術」為主題,透過展覽、藝術家講座、電影放映、工作坊等內容,引領大家走入繽紛的藝術世界,體驗科技與藝術綻放的精彩,在眾多參與單位中,最特別的是英國頂尖新媒體藝術機構Lighthouse結合藝術與科學實驗的展覽「實驗室生活」(Laboratory Life)。

 位於英國布萊頓的Lighthouse是一所專注發展數碼媒體的文化機構,總部設於英國布萊頓,一直透過資助和委約等方式支持藝術家及電影工作者的創作,從而帶出他們在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文化中所擔任的角色。在英國文化協會的協辦下,Lighthouse媒體藝術主管Jamie Wyld及首席藝術家Andy Gracie特別來港主持了一場「實驗室生活:培植藝術─科學」講座,從藝術角度分析「實驗室生活」展覽背後的意義,並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

 Jamie解釋:「Lighthouse為數碼藝術家及創作家提供一個交流平台,希望大家明白數碼文化不只是科技和工具,更是有關創意、情感、學習和美學。」這次展覽包括了五個藝術科學項目,即Public Misunderstanding of Science(調查大眾對科學的理解程度)、Infective Textiles(以紡織品為基礎,在一件禮服上染上帶有細菌的色素,再沾上抗生素製作花紋圖案)、The Quest for Drosophila Titanus(使用果蠅作為基礎的實驗)、Tottoo Traits(研究「DNA紋身」的可行性及探討涉及的問題)及The Garden Shed Lab(探索生物科技與日常經驗之間的關係),各由一位藝術家領導,並聯同幾位科學家協作。

 Jamie說:「大家如果想投入『實驗室生活』,有三種方式:即enquire、participate及create,以Public Misunderstanding of Science為例,參觀者戴上耳筒,聽一段有關合成生物學的對話,其後把所聽到的資料以繪畫形式表現出來,最後製成動畫。」

 Andy是Quest for Drosophila Titanus項目的主導藝術家,他認為「實驗室生活」不但讓大家有機會接觸科學家,更可了解埋首探究科學思維的藝術家,達到rethink、reinvent及review三種目的,因為他們把整個實驗過程呈現出來,吸引參觀者去看,去參與,去思考。「『實驗室生活』提供了一個安全自由的環境,令大家能對科學提問及表達想法。它同時亦是個引發好奇心的空間,而所有提問都依據現場的實驗室環境出發──讓我們反思實驗室的意義,工作室又是甚麼,而且合作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定義。」

 科學與藝術其實是相通的,但遺憾的是當今大部分科學及藝術教育仍是單行線,所以從情感、直覺、審美的角度來認識科學,激發人們的科學熱情,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當你參觀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的展覽,走到「實驗室生活」的展區時,你或可嘗試在這個實驗室環境中,做一下試驗,或許能體會原來科學和藝術都是人們去解讀及呈現這世界各種道理的方法。 ■文:William

相關新聞
書畫珍藏間系列:書畫為伴 紫砂作友 (2011-11-12) (圖)
徐悲鴻的《牧童短笛》 (2011-11-12) (圖)
王時敏的《擬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手卷 (2011-11-12) (圖)
李可染的《五牛圖》 (2011-11-12) (圖)
明代謝時臣的《雪山行旅》 (2011-11-12) (圖)
黃賓虹《江行雜詠》 (2011-11-12) (圖)
實驗室中的生活 反思藝術與科學的關係 (2011-11-12) (圖)
Public Mis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011-11-12) (圖)
看聖經 認識人類歷史 (2011-11-12) (圖)
詹姆士君王聖經 (2011-11-12) (圖)
電影補足記憶的吉光片羽 (2011-11-10) (圖)
陳傳興:將地理島嶼延伸為文學島嶼 (2011-11-10) (圖)
楊力州:不是逃難,而是歸鄉 (2011-11-10) (圖)
《化城再來人》——周夢蝶 (2011-11-10)
《如霧起時》——鄭愁予 (2011-11-10)
《兩地》——林海音 (2011-11-10)
《他們在島嶼寫作》 文學激蕩電影火花 (2011-11-10) (圖)
以「藝」力 殘疾人士 活出更不一樣的人生 (2011-11-08) (圖)
「執字粒」 古老技術將失傳 (2011-11-08) (圖)
港漂 在離開 留下與游離之間 (2011-11-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