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港漂 在離開 留下與游離之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0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王昕媛選擇留在香港發展。

 經常登上香港傳媒版面的外來群體,「出鏡」往往伴隨著本地與外來的融合、爭議性極高的社會事件等內容。在這種輿論和社會觀感的氛圍下,來自內地的學生以及由他們形成的「港漂」群體,卻顯得極為「低調」,可以說,是「港漂」群體見證了香港生活變化的點點滴滴。他們也存在著融合的問題,無論他們在香港逗留一年、兩年還是更久,無論他們最終是否會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他們的存在,已經逐漸改寫這裡的傳統模式。某種意義上,決定「港漂」取向的,是內地而非香港。 ■文、攝(部分):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為了科研而走

 2005年從內地名牌大學轉學來到香港的金靈,在香港順利完成了學士與哲學碩士課程。畢業後,他在香港從事了一年半的研究活動,今年獲得澳洲總理獎學金,前往澳洲攻讀博士。事實上,金靈在前往澳洲時已獲得了兩年的香港入境許可,幾乎篤定可以成為永久居民,但他最終選擇了離開。

 畢業後「港漂」的一年半歲月中,由於仍舊在大學從事研究,金靈的事業感並不強烈,反而是搬出學校宿舍時,他有長大的感覺。為節省開支,金靈住在深水埗的唐樓,而且在客廳中搭床休息。金靈對這段經歷最大的體會是:對香港社會的印象逐漸深刻和有多元化的認識。之前住在學校,香港的印象是由中環的街區、建築與霓虹燈構成的。開始「漂流」的生活後,他才逐步發現香港的多元化面貌。「我曾經當義工,去幫助那些新移民家庭的孩子補習英語,使他們盡快融入香港的生活。那時我才發現,香港有很多邊緣人。」

 「隨著內地與香港近年來的緊密聯繫,來香港攻讀學位、從事研究的內地人也愈來愈多,為了以後回到內地可以進入一流的研究機構,前往國外深造是一個較為明智的選擇。」如此一來,與「漫漫七年路」相比,自我實力的提升似乎更加重要和迫切。

為了理想而留

 來自上海、從事投資分析業務的王昕媛,已經在香港居住了七年,算是「修成正果」。為何會選擇留在香港發展,王昕媛認為能夠接觸更加多元化的事物、接受更多的挑戰。在香港就業,能夠接觸到不同的社會階層,欣賞到不同的藝術甚至不同價位、品牌的產品。早期,她覺得香港社會處處均以利益為前提,把人看作工具, 沒有人情味。但是,在逐漸認同、妥協後,她意識到在香港可以有更加公平的競爭機會,這是人生發展不可缺少的。

 多年來,王昕媛一點一點體驗到內地經濟崛起在香港的投射,這種影響幾乎涵蓋了生活、事業等諸多層面。以前去商店買快餐,若王昕媛使用的是普通話,她認為服務態度會較為冷淡;後來,在人民幣與港幣一比一付款推出後,她的普通話給她帶來的是另一種更加熱情的服務。她介紹說,如今在香港的金融行業,起主導力的是內地背景的人才,外資企業、本港投資機構中的重要部門和關鍵職位,內地職員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多。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以往如果在香港舉辦一些國際金融、貿易、投資的會議,官方語言大多是粵語或英語,但隨著內地經濟快速發展,這一類會議大多已改用普通話來進行。

 「來對了,不後悔」是王昕媛對自己七年香港生活的總結。她認為,融入香港社會,比甚麼都重要,所以她將自己定義為「新香港人」,在職場上認同並融匯香港文化、價值觀,工作可以又快又準;但在個人生活習慣、人情交際等方面,仍舊保持著內地相對人情化、悠閒化的方式。已經在香港置業的她,準備在未來幾年,將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並在香港結婚、安居樂業。七年的歲月,香港已經成為她的第二個故鄉。

為了將來而游離

 來自貴州的王佼,是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子。完成碩士課程後,曾擔任香港職業培訓局的普通話教師,現在是國際學校的中文老師。來香港的初衷,是想體驗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多元文化,藉以開闊視野。然而在香港生活的歲月進入第三個年頭時,她卻「反客為主」,認為留下來更重要的理由是以其代表的內地文化去改變港人的視野。

 在香港教學,王佼接觸了大量來自不同階層的學生和家長,同時也和不同國家的同事合作。她通過對職業的體會逐漸把握香港的生活準則,並了解香港社會。一方面,香港重視教育的社會氛圍讓她讚歎不已,國際學校培養的世界公民意識也令她受益良多。但另一方面,她發現在香港自由的氛圍下,豐富的信息侵蝕著學生的閱讀耐性,知識的繁雜反而讓人不知所措,娛樂方式眾多導致很少人選看政治歷史文學等「悶」書,新一代學生對世界的認識獨獨缺少內地這一板塊,普遍學生創新有餘但基礎不扎實。

 王佼坦言,香港給了她更多自由發展和改變的空間,由於學生最終的目標是參加國際文憑考試,因此她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內在能力。她可以像國內的大學一樣,在課堂上和學生討論正義、道德等哲學問題,更可利用自身的背景引導學生了解和觀察內地,以影響他人的心態,為這裡加入活力。內地扎實的基礎培養加上香港開放的教學方式,使她在此游刃有餘,對香港及學校都有歸屬感。

 「我希望積極地去改變,不論是自己還是他人。」她簡單的說,這也是她非常喜歡自己目前這份工作的原因,通過中文教學聯繫自己和他人。留在香港,除了開闊眼界和增長見識,同時也爭取多一些機會影響他人。她對成為永久居民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她更加感興趣的反而是如何讓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有所改變,不論她可以在這裡呆多久。

香港也在改變

 沿東鐵線一帶的房屋租金已隨著大量「港漂」的湧入而不斷高漲,這些地區鮮有內地旅行團光顧,但商場、食肆工作人員的普通話卻極為流利,部分商家甚至以簡體字製作招攬廣告。「港漂」集中的地區,普通話課程、中文補習等需求也大大提升了。

 從硬件與基礎設施來看,香港與內地的大城市沒有明顯的差異,但生活的成本和壓力卻遠遠大過內地。香港在未來有甚麼趨勢,當然值得觀察;但當「港漂」們努力融入香港社會時,本地社會是否已經準備好去面對和接納他們,也很值得探究。

相關新聞
港漂 在離開 留下與游離之間 (2011-11-05) (圖)
香江畔 話沉香 (2011-11-05) (圖)
設計如何 不及如何設計 Design讓紙品更美好 (2011-11-03) (圖)
靳埭強:希望見到原創性與個性 (2011-11-03) (圖)
區德誠:紙張是有情感的 (2011-11-03) (圖)
陳超宏:華山論劍 相互切磋 (2011-11-03) (圖)
What is「剛古設計比賽」? (2011-11-03)
2011-2012年度「剛古設計比賽」 (2011-11-03)
回收家電  舊物新用顯創意 (2011-11-01) (圖)
碩果僅存的椰子糖 (2011-11-01) (圖)
理想的追尋 辛亥革命後的孫中山與廣州 (2011-10-29) (圖)
理想的追尋—辛亥革命後的孫中山與廣州 (2011-10-29) (圖)
從商業到生活 互聯網功能更趨全面 (2011-10-29) (圖)
專家:百年中國漫畫面臨十大問題 稿費市場價不到百元 (2011-10-29) (圖)
「晴天計劃」互幫持 天水圍的「有情天」 (2011-10-27) (圖)
《中國情節》中國印象 (2011-10-27) (圖)
中國情節——沈瑋攝影展 (2011-10-27) (圖)
食品雕塑 能看不能食 的藝術 (2011-10-25) (圖)
小心兒童過肥或過瘦 (2011-10-25) (圖)
舊浪漫 新演繹 (2011-10-2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撟游漲鞎⊥錇��鞟�埈�� 
2020撟游�拇� 
2019�典�见�拇� 
�屸���塳璇苷�卝�滢耨閮� 
鈭墧散����𤾸�滩店憭扳� 
擐硋�蝎菜葛瞉喳之���慦㘾�𥪜陸�� 
撱箏��70�𪂹撟� 
�鴌�錇�𥼚���2019 
�鰵��见�删���瘥坿�箇�𡒊𢥫�� 
�抅�𧋦瘜�30�𪂹撟� 
��𥕦�銝齿�� 
擏鞉葛�券�𡃏�滨�罸�𧢲𦆮�𠯫 
蝘穃肟瞏格��𨺗璅���匧僑�虾 
��䀹�閖�擧惣�㘚 
擐蹱葛��躰�脤�睃陸隢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