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陳傳興:將地理島嶼延伸為文學島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總監製陳傳興

 陳傳興是《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總監製,這位師承電影符號學理論大師Christian Metz的資深電影理論工作者,同時也對紀錄片影像有獨到的掌控力。他製作這個系列的創作理念,即是將地理意義上的「島嶼」延伸至文學意義上的、具有普世價值的島嶼。 

 「最初沒想過效果會這麼好,預期也就是在台灣公視放映兩三次的。」他坦言,沒想到會上院線巡迴、反響還這麼好,這當然是驚喜,但更令他滿意的地方其實是:「兩年,包括我在內的五位導演,和被攝作家不斷進行溝通,建立信任和接納,出來這樣一種工作模式。」這種工作模式與傳統商業紀錄片的拍攝方式截然不同,而既已被證明行得通,便意味著未來可以延續。 

 最難被說服的作家正是陳傳興親自拍攝的周夢蝶先生,歷時8個月,周公才同意拍攝,但一旦接受,便是徹底打開自己的方式,因為我們見到鏡頭拍下了嶙峋的老人坦蕩地裸身入浴。另一位由陳傳興拍攝的詩人鄭愁予,則是在拍的過程中不斷帶來新的可能性,「本來到美國去拍聶華苓,結果在耶魯附近拍到了民國才女張充和。」這樣就得到了一種將鄭氏的個人傳記與三十年代的民國文學脈絡聯繫起來、將作家放置在文學系譜中、令電影擴充得更豐富的效果。而陳懷恩拍攝余光中先生時,余先生開始被拍表現得很抗拒,拍到後來整個人卻像小孩子一樣放鬆、開起了玩笑。 

 百分之百的信賴,是作家與導演們的溝通前提。像拍周夢蝶時,「他相信你不會傷害他」,雖然每個人生活中都會有極為私密的一面,但《化城再來人》中,陳傳興卻將私密拍出了縱深感,以及彌補周公研究之空白的資料意義。「他很好的朋友回憶到自己少女時代和周公的溝通與對談、周公生病的情景等。」這樣的收穫,補足了文學研究者此前對周夢蝶的種種困惑。 

 曾經歷過特殊時代的台灣,卻反而保留下了現代文學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遺留下的種子,這是香港與中國內地的時空環境中從未擁有過的經驗。陳傳興表示:「台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化氛圍,令這些作家們的成長與創作大都得以延續民國的脈絡」,而他最大的期待則是不將這些創作者限於台灣的語境中,而是放置在屬於華語文學的更大的討論空間下。「就比如是否這個系列可以促進香港也對屬於自己的作家作出整理?再或是中國內地?」 

 陳傳興希望找到文學與電影結合的一種新的可能性,他希望將文學擴散到社會的更廣義層面,而不是只有少數精英主義的人去念、去了解。擴大這些在華文世界中具有標杆意義的文學家對社會大眾的影響,便是這一系列的良善期望。 

 導演們與作家經過了不斷溝通與磨合,從最初要做足功課、對作家們的作品有相當程度了解才進入的溝通階段,直到之後花很長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建立與拍攝對象之間的默契、不斷認識、誤解、修正、再認識的全過程,是最為可貴。而作為總監製,陳傳興一開始便會要求導演們不是漫無目的地開始,而要有自己的敘述(narration)。「每個工作小組都要有一個結構,再不斷縮小工作方式。」而和作家之間的溝通產生問題時,則要不斷想辦法重新協調。 

 「其實這是非常親密的合作方式。」陳傳興表示:「但我只是控制進度,把握拍攝時間,而不會干涉導演們個人的方式。每個人都已非常投入。」 

 當初,因為這些被攝作家大多有在不同地域定居的漂流經驗,因而陳傳興希望從「島嶼」出發,定下了這個《他們在島嶼寫作》的名字。如今再度回望這一系列由始至終的漫長工作歷程,他表示:「我們拍攝的每位作家都在不同的島嶼漂流,而我則希望我們的島嶼概念,由地理駛向文學的疆域。」

相關新聞
電影補足記憶的吉光片羽 (2011-11-10) (圖)
陳傳興:將地理島嶼延伸為文學島嶼 (2011-11-10) (圖)
楊力州:不是逃難,而是歸鄉 (2011-11-10) (圖)
《化城再來人》——周夢蝶 (2011-11-10)
《如霧起時》——鄭愁予 (2011-11-10)
《兩地》——林海音 (2011-11-10)
《他們在島嶼寫作》 文學激蕩電影火花 (2011-11-10) (圖)
以「藝」力 殘疾人士 活出更不一樣的人生 (2011-11-08) (圖)
「執字粒」 古老技術將失傳 (2011-11-08) (圖)
港漂 在離開 留下與游離之間 (2011-11-05) (圖)
香江畔 話沉香 (2011-11-05) (圖)
設計如何 不及如何設計 Design讓紙品更美好 (2011-11-03) (圖)
靳埭強:希望見到原創性與個性 (2011-11-03) (圖)
區德誠:紙張是有情感的 (2011-11-03) (圖)
陳超宏:華山論劍 相互切磋 (2011-11-03) (圖)
What is「剛古設計比賽」? (2011-11-03)
2011-2012年度「剛古設計比賽」 (2011-11-03)
回收家電  舊物新用顯創意 (2011-11-01) (圖)
碩果僅存的椰子糖 (2011-11-01) (圖)
理想的追尋 辛亥革命後的孫中山與廣州 (2011-10-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