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最近一連三天都鑽到戲院去。當人人都在談論「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感覺是如何親切熟悉時,我卻有點隔膜。因為我是在女校長大,對男孩子的成長不大了解。但縱使修女管教得嚴,也讓我們玩得瘋,女生的瘋跟男生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在沒男孩子視線下,全女生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故事。
反之「作死不離三兄弟」的大學生理想,對教育的控訴,以及那些精闢的對話令我更有共鳴,可能我也曾教書,也曾為自己的理想努力過。
誰也想不到我會第一時間去看《潮媽日記》,而且這一齣電影才是令我感受最深。英文名稱《I don't know hows he does it》較為合適。一位擁有兩名年幼子女的職業女性,要兼顧家庭、事業,要在職場上力爭上游,要令子女及丈夫生活和諧,她的日子,其實較青春無悔的少年、追尋理想的青年時期更為瘋癲。回想自己,也不知是如何走到今天。在香港,這類女性多的是。
我在想那些年只懂乖乖勤力讀書的沈佳宜,上到大學會否淪為讀書機器,毫無創意或迷失於現實與理想之間?她的婚禮是電影的完結,其實是另一齣電影的開始。可能她最後成了《潮媽日記》中的主角Kate,為事業、家庭忙得昏天暗地,少年時的情懷早已失落了。
這便是人生吧,無論是從男女校或純女校出來的,女性都要投入與男性一同競爭的職場。為生計而努力,與現實拚搏,為所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而疲累不堪,忘掉了我是誰。電影反映人生,但只能呈現人生的片段。不同的電影,讓觀眾去選擇重溫人生中那一階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