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中,我最期待拍攝楊牧的部分,因楊牧是該系列電影所介紹的六位作家中,我最喜歡的一位。楊牧六十年代就讀於東海大學外文系,該校在五六十年代盛極一時,徐復觀先生曾任教於中文系,楊牧就讀東海時曾受教於他,並曾著文紀念。此外,東海也以大度山風景、獨特的日式校舍建築和貝聿銘設計的教堂而聞名,楊牧早年以「葉珊」為筆名出版的《葉珊散文集》也有不少散文談及。東海校園曾成為不少台灣電影取景之處,如楊德昌的電影《一一》的片首一幕拍攝一對新人之處,正是東海著名的「文理大道」。
九十年代初,我到台灣求學時,就讀的正是東海大學,之前我已讀過楊牧的文章,知道東海的盛名,雖然在八九十年代,由於種種原因,東海之名已不及昔年之時,但大度山風景及其建築仍值得細顧。我雖讀中文系,因慕楊牧之名及其筆下風景,常走到楊牧昔年上課之所在:外文系館去流連,當時仍保留了數十年前的古樸模樣。在我畢業離校之後若干年,外文系館建築群改建,已不復早年之貌。
這些個人小節,本不值得多談,因想及有幸就讀過楊牧的母校,故略憶數語。有關楊牧,最重要當是他的文學作品,包括新詩和散文,新詩部分,我最推崇他的一首長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也有引用該詩,那是一首以八十年代的台灣青年為對象的詩作,談及困擾一整代台灣人民的「省籍問題」,當中不只是一種身份的迷思,也涉及相連帶的理念和社會問題。
時移世易,今天的台灣青年不再特別困擾於省籍問題,但該詩仍然留下不可磨滅的時代印記。
在散文來說,楊牧的《山風海雨》、《方向歸零》和《昔我往矣》三本自傳體散文集也很值得推薦,三書記錄了二戰後初期台灣花蓮的時代風景,結合了個人回憶、歷史反思和詩歌風格的文字,洗滌時代也洗滌人心,這才是值得記錄的文章,相形之下,我等文字,何足多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