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陽台宮上憶先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1-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陽台宮。網上圖片

馬承鈞

 初冬時節,伴著滿山紅葉,筆者赴河南濟源市「探古尋幽」。濟源地處豫西太行腹地,與山西接壤,因「濟水之源」得名,著名傳奇故事《愚公移山》、《女媧補天》就發祥於濟源王屋山。王屋山南麓有一個著名古跡陽台宮,始建於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創建者為唐玄宗敕批的道教宗師司馬承禎,它南臨滔滔黃河,北依巍巍王屋,風水不凡,遐邇馳名。

 陽台宮道院於開元廿三年(735年)落成,為五樓三閣,取名陽台觀。唐玄宗曾親書「寥陽宮」匾額,並令其妹玉真公主進山拜師學道,朝野轟動,影響深遠。後陽台宮遭兵燹毀壞,歷朝按唐、宋遺風多次修葺。吾觀乎,陽台宮依山而建,佈局嚴謹,三進院落錯落有致,前有三清大殿,後有玉皇閣,旁列廊廡,西有道院,佔地約十畝,環境清幽氣象肅穆,為中原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木結構建築。殿中廊柱通身浮雕道教神話故事,形象優美、栩栩如生。殿內天井斗拱層疊,氣勢宏偉。殿後三簷三層琉璃玉皇閣高達20米,為河南省最高大的古閣。宮內尚存元、明、清碑碣十數通,與古柏蒼松相映,令人陡生懷古之幽情。

 我最關注陽台宮創始人司馬承禎與詩仙李白的傳奇淵源,李白如今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上陽台帖》,就是在陽台宮為司馬承禎的山水壁畫所題。  

 司馬承禎(647—735),法號道隱,河南溫縣人。他自幼篤學好道,無心仕途。終成一代道教宗師,又是一位詩、書、畫兼長的翰墨大家。道隱遍遊天下名山,晚年更隱居王屋山。先後與陳子昂、宋之問、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十位詩人結交,譽為「仙宗十友」。提起司馬承禎與李白的「忘年交」,尤其值得一書了。

 唐朝是古代少有的「黃金期」,自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當然滿懷希冀欲一展宏圖。公元727年,26歲的李白躊躇滿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漫遊江陵(武漢)時,結識了83歲的司馬承禎。李白對這位曾被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天子請進皇宮講經的道教大家崇敬有加,他知道司馬承禎擅長繪畫,其創建的濟源陽台宮裡還有一幅他親筆繪製的名畫。兩位名士萍水相逢,雖相差五六十歲,卻有相見恨晚之感。李白當即吟出《大鵬遇希有鳥》一詩,以「大鵬」自詡,稱頌司馬承禎為「希有鳥」。司馬承禎見李白年輕有為文采飛揚,有一股「仙風道骨」,自是欣賞有加,可謂惺惺相惜矣!

 與司馬大師的相識,使李白愈加「大鵬展翅恨天低」。經司馬承禎等人舉薦,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句,激情滿懷叩開了長安森嚴的宮門。可惜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難逃宮廷政治惡鬥的漩渦。公元744年,險遭楊貴妃和李林甫、楊國忠、高力士之流陷害的李白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憤然離開長安,開始其又一次寄情山水的漫遊。

 就在這一年,李白在洛陽邂逅詩聖杜甫和高適,他決定去濟源王屋山拜訪恩師司馬承禎,兼遊陽台宮。三人遂結伴渡過黃河,來到王屋山,李白這才知道:自己崇敬的司馬大師早已於九年前長眠於陽台宮前的山坡了!他走近司馬墓前,想起當年與大師的相聚,不禁百感交集淚如湧泉。他走進陽台宮天尊殿,佇立在司馬承禎親繪的壁畫前久久凝思。但見此畫高一十六尺,長九十五尺,上有仙鶴、雲氣、山形、澗壑,氣象萬千仙氣繚繞。想起大師已駕鶴遠去,無緣再見,不禁睹畫思人、觸景生情,一首四言詩湧出心頭,遂揮筆題上壁畫:「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台,李太白」。

 詩中「山高水長,物象千萬」,乃是讚歎壁畫描繪的王屋山壯麗雄奇萬千氣象,「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則是感歎司馬承禎老辣的畫筆也無法窮盡這壯美清幽的勝景。落款「十八日」,正是司馬承禎的祭日(司馬逝於六月十八日)。這是無意的巧合還是上帝的安排?我們無從得知了。當時同行的杜甫未留下作品,但後來杜甫在《憶昔行》等詩中對此也有記述。歲月無情,雖然陽台宮裡司馬承禎的壁畫和李白的題詩早已不見蹤影,所幸人們保存了拓本《上陽台帖》,歷經千年被精心流傳下來。

 《上陽台帖》作為詩仙唯一留下來的書法真跡,特別珍貴,歷代視為稀世珍品。宋徽宗趙佶、清乾隆和嘉慶均在帖上寫下題跋並蓋有自己御印,趙孟堅、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項元汴、梁清標等歷代名家也有題籤或私印,都想沾點詩仙的光芒。又多虧民國初年被大收藏家張伯駒重金收藏,才不至流失海外。

 張伯駒(1898—1982),河南項城人,出身官宦世家,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合稱「民國四公子」。他是集收藏鑒賞、書畫、詩詞和京劇研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年輕時起,張伯駒就以「不讓珍貴文物外流」為己任,動輒一擲萬金甚至變賣家產或借貸收藏古代墨寶,被譽為「天下第一藏」。他先後購得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最古畫作隋展子虔《游春圖卷》及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翰墨名跡,僅見諸其《叢碧書畫錄》的便有118件之多。為收藏《游春圖卷》,他竟由豪門巨富淪為債台高築,甚而遭歹徒綁架,他卻「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收藏被傳為佳話,令人扼腕。

 尤可貴者,張伯駒將斥巨資收藏的真跡視為全民族的文化遺產。解放後,張伯駒夫婦陸續將數十年收藏的歷代書畫墨寶無償獻給國家,成為故宮博物院和地方博物館鎮館之寶。1965年,張伯駒又將《百花圖》等30多件藏品捐給吉林省博物館。德藝雙馨的張伯駒先後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和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等職。藝術大師劉海粟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峻峰。他身上四種各具個性的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1955年底,張伯駒通過當時的中央統戰部部長徐冰,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李白真跡《上陽台帖》進獻給酷愛書法的毛澤東,毛觀後愛不釋手,視為珍寶。1958年,毛澤東將其轉給了故宮博物院收藏,傳為佳話。

 《上陽台》書帖作為李白唯一存世、詩書一體的墨寶,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奇葩。李白的書法一如其詩篇一樣彰顯個性,豪放俊逸、儀態萬千,參差跌宕、奇趣無窮。雖僅25字,前人評價其為「白嘗作行書,字畫尤飄逸」、「筆勢遒利,鳳峙龍攀」。看來無論是詩筆抑或墨跡,李白筆端流溢的都是豪邁與灑脫,是一個偉大生命的悅動。

 踏著吱吱作響的木樓,筆者登上屢遭焚燬屢次重建的陽台宮頂層。憑欄遠眺,黃河濤聲和山嵐自盛唐吹來,筆者不由扼腕感慨,心生敬畏。雖然司馬承禎的壁畫和李太白的手跡早已蕩然無存,但陽台宮因了李白和司馬承禎的「絕配」曾凸顯驚艷,王屋山也因了陽台宮的存在而變得更加博大雄渾,又因了張伯駒而使李白的真跡得以保存至今!啊,滄海桑田,大浪淘沙,逝去的是歷史煙雲時光流韻,留下的是千古不衰的人文光輝,我要在心底默默為先賢點上一炷心香。

相關新聞
香港舊書店的奇葩 (圖)
N城記:上海/北京•反對誤讀 (圖)
ebook多媒體:單身 (圖)
ebook多媒體:超越三部曲 (圖)
ebook多媒體:品味英語 (圖)
ebook多媒體:日本手記 11/2011 (圖)
ebook多媒體:愛的地下教育 (發聲書) (圖)
歷史與空間:陽台宮上憶先賢 (圖)
古今講台:想到龍
來鴻:南國田野的冬天
詩情畫意:巷 憶
遊蹤:香山聽蟬 (圖)
人文世相:愛更像是一次冒險
百家廊:幸子太太 (圖)
翠袖乾坤:陳浩民道歉記招四大敗筆
天言知玄:屬於你的旺季
琴台客聚:一人雜誌的奇跡
杜亦有道:老虎田雞
隨想國:水墨傳薪火
路地觀察:林海峰的胡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