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城大力壓港大及理大,去年共賺2.3億,成為「營商之王」。圖為城大正門。資料圖片
——8大年進帳50億 收生人數達資助課程1.7倍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香港自資專上課程近年發展蓬勃,推動整體高等教育急速擴展。教育局昨首次全面披露8大資助院校開辦的各級自負盈虧課程財政及師生資料,單在2010/11學年,有關課程總學費收入便近50億元,數額達政府每年大學教研總撥款約一半,而各類課程總收生人數更達3.9萬,為8大資助課程1.7倍。不過,有立法會議員及教育界人士質疑,大學自資課程學生人數及學費收入驚人,但有關課程及財政監管不足,有需要進一步加強。
政府在2004/05年度開始,逐步撤銷對8大副學位及修課式碩士課程資助,累積撥款已減少逾10億元,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昨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披露的資料顯示,各院校自資課程增長驚人,上年度總學費收入達49.54億元,當中約17億元為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學費,其餘則為自資學位、修課式碩士等研究院課程學費。8大中又以港大學費收入最高,達11.77億,其次為理大及城大,分別有10.3億和9.4億元。
教院賺最少 亦有1300萬
自資課程賺錢能力強勁,上學年城大成為8大中的「搵錢王」,共錄得2.3億元盈餘,比第二的港大和第三的理大分別多賺約3,000萬及3,500萬元。即使盈餘最少的教院,也藉自資課程賺取1,300萬,8大總和更達9.55億元。
教資會規定,8大院校自資課程部門如與本部共用部分資源,均需要上繳費用,以確保公帑不會補貼大學自資營運部分。教育局資料顯示,8大自資課程向本部上繳總金額達17.48億元,其中以理大最多達6.19億元。不過,不同院校不同類型課程上繳金額佔學費比率差異極大,如理大本部的自資學位及碩士等課程,共上繳4.84億元,佔學費總收入(5.82億)83%;而有獨立校舍的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共上繳8,200萬元,只佔其學費收入(7.39億)11%。
李慧琼:應提高監管程度
8大自資課程涉款龐大,學生人數也多,提出有關質詢的議員張文光便質疑其過度膨脹,而課程不經學評局評審、不屬教資會監察,且可能不遵從本部的學術把關,形成「三不管」的缺口。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李慧琼亦指,政府過往對自資課程監管不足,而有關課程雖看似財政獨立,但院校也有獲政府批地建校舍,當局理應提高監管程度,如先從課程審批開始,細節容後再討論。
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則表示,希望8大院校自資課程可在收入和質素保證之間取得平衡,他又表示,近年不少學生質疑課程質素參差,當局可從多處下藥強化監管力度,如定期檢視師資、課程設計、師生比例、學生修讀時間及配套是否足夠。
孫明揚回應時強調,對自資專上教育質素非常重視,8大院校必須確保包括自資課程在內的所有課程通過內部的教學、畢業水平等質素保證機制,教資會亦於2007年成立質素保證局,就8大院校所有學士學位及以上課程的質素及運作進行外部檢視;另8大又設聯校素質檢討委員,負責轄下自資副學位課程質素保證,而局方建議可由學評局未來就有關部分定期作質素核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