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胡錦濤主席在「作代會」的講話,大都是帶有方向性。李冰書記的講話,則更具體化了。
李冰談到近五年來,內地單是長篇創作便近萬部,平均每年約二千部。五年間,中國作協新發展會員有一千六十九名,會員總數九千一百二十五人。
李冰也特別提出「優秀的文學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奮進的號角,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可引領人民精神生活。」
好像過去幾屆「作代會」,都沒有這樣開宗明義的提法。
李冰的講話也不乏新意。如指出,「文藝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成就最終也由人民來評定。」這比過去政治統領一切的做法,是邁前一大步。
講話強調:「寫什麼和怎樣寫,只能由文藝家在藝術實踐中去探索和逐步解決。」所以,「判斷文學作品的優劣和學術的大成,不能靠行政命令,要靠實踐的檢驗。」
記得王安憶在復旦大學演講稿《心靈的世界》中,曾經指出:「小說不是現實,它是個人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另一種規律、原則、起源和歸宿。但是築造心靈世界的材料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世界。小說的價值是開拓一個人類的神界。」
文學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抒發的是作家個人的心靈世界,所以有特定的規律、原則,既不能類型化,也不能以僵死的原則、規律加以限制。
李冰有幾處特別提到文學精品的重要性和標準,實在令人深思——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學成就,最終要看精品、看代表作。營造有利於多出精品的條件和環境,不斷推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是作家協會的天職和要務。要加強對創作的引導,鼓勵原創,強化精品意識。要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把提高作品質量放在第一位。
精品源於作家對生活的豐厚和深刻認識。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克服膚淺和浮躁。要採取多種措施,支持和幫助作家把深入生活作為創作的一種常態,化為作家自己內在的要求。
目下中國作家創作產量是很大的,達到嶄新的歷史水平,但是怎麼從量到質是一關鍵問題。
李冰在這方面也有新穎的見解,他認為,這是要「走得出、沉得下、蹲得住、『打深井』」。換言之,要耐得大寂寞,因為創作與火熱的生活不一樣,是要時間,是要靜思,是要獨處,不能太浮躁,也不能商品化。我是很反對非要把所有「文化產業化」不可。這樣很易使文化成為商品的附庸或副產品,當文化等同了商品,將是浮泛的,缺乏根基,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
文化可以產業化,高端文化也可以不產業化,要國家給予條件、資源,如文學創作環境。
李冰針對文藝評論,也說了一些鍼砭要害的說話:
精品力作品的誕生離不開評論的推動。作家與評論家相互砥礪,創作和評論相生相長。要努力形成良好的評論氛圍,開展積極健康的文學批評,改進學風和文風,是其是,非其非,講實事求是的話,講言之有物的話,講深入淺出的話。要加強對文學理論評論人才的培養,不斷探索在新的傳播條件下文學評論擴大影響力的方法。
過去內地評論界互相標榜的多、吹水的多,實事求是的,可謂鳳毛麟角,特別一些文學獎,缺少透明度,予人詬病為幕後操作的。
如果提高評論水平,首先要解決官方、主辦機構、經辦者少介入,甚至不介入、不參與,讓評論者有較大發揮空間。文學獎最好能由獨立權威的評審團作評斷,採取公開、公正的做法。 (二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