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林 香港國情港事評論社成員
傳聞已久之「工黨」終於拉雜成「軍」了。粗看一下「工黨」之組成人物,其班底除了拉攏前社工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及一向偏激之現任立法會議員「雞仔蘭」之外,餘下的盡是職工盟的成員,主席也是由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擔任。可謂換湯不換藥,職工盟乃借「工黨」還魂而已。
職工盟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刻借成立「工黨」還魂?說穿了,一,職工盟這塊招牌早已越來越臭,被廣大勞工階層唾棄;二,志在明年立法會選舉。至於該黨主席李卓人在成立時所提出的「嘹亮」口號,「為基層發聲」、「全民起動、天下為工」,要保障打工仔、中小企、弱勢社群、婦女,但凡受剝削的人,都是該黨的服務對象云云。講到無所不包、無所不為、天下無敵,其實是信口開河,呃鬼食豆腐而已。若然職工盟如此法力無邊、神通廣大、有求必應,又何必多此一舉成立「工黨」?已有十數年歷史的職工盟不就可以代表一切嗎?!由此可見,李卓人之言不足信。
職工盟已被勞工拋棄
李卓人之所以將自己一手經營多年的職工盟改名「工黨」,實乃借屍還魂之術,自己也感覺到職工盟這塊招牌再不能騙倒勞工大眾,再也騙不到多少勞工階層的選票和支持,惟有改招牌。這大抵是李卓人成立「工黨」的由來。
李卓人職工盟這塊招牌之所以越來越臭,逐漸被廣大勞工唾棄,在今年區議會選舉盡墨,主要原因在於李卓人把持下之職工盟每每騎劫工潮、行動偏激、不顧後果、不理勞工利益、志在出位,最終損害員工利益、嚇怕資方,造成一拍兩散後果,勞方一無所得。
行為偏激 嚇怕資方
從近十年來所見,每有勞資糾紛或是工人爭取合理權益的事件,尤其是工聯會參與的爭取工人加薪事件,每每到了關鍵時候,就遇到職工盟從中作梗,令加薪事件倍添變數。如早年建築業工人提出加薪每天(每工)一千零五十元作為基礎談判,然職工盟一聽到工聯會提出的加幅馬上變調,總之要多過工聯會提出的加幅作為「攞彩」,資方一旦答應他們的要求,就大肆張揚宣傳是他們爭取得到的功勞;一旦「失敗」釀成談判破裂,他們置之不理,最後還是由工聯會收拾殘局,為勞工爭取權益。
在爭取勞工權益以及解決勞資糾紛方面,觀乎近十年來,職工盟也從未有過一些可取的表現。每每與資方談判加薪,都因為開天殺價、不顧實際而令到談判破裂,嚇怕資方。不然,就是擺出一副強硬姿態,揚言要罷工或堵塞工廠、公司門口阻礙出入,令到資方一提職工盟這個名就怕怕,多不願與職工盟談判員工加薪問題,而主動與工聯會接觸。記憶所及,職工盟發起之爭取加薪事件或解決勞資糾紛問題,十居其九都是以失敗告終,令參與行動的員工大失所望。
「工黨」換湯不換藥
職工盟近十年來的發展,似乎原地踏步。十年前有三萬多會員,時至今日,整個職工盟的會員人數也只得三萬多。反觀工聯會,十年前的會員人數二十五萬人,今時今日會員人數發展到三十五萬。職工盟之所以發展唔起,十年毫無寸進,主要是他們的行事作風非常偏激,不顧實際,只為出位,既幫唔到勞工爭取應得權益,又令資方感到害怕,不欲與他們談判,錯失了許多為勞工爭取合理權益的機會,工人唯有選擇更好、更有力的代表——工聯會出面。工聯會越來越受到工人認同和歡迎,職工盟日漸被勞工階層所唾棄乃是必然之事。
李卓人成立之「工黨」,口號雖然叫得無所不能、無所不包,天上有地下無,實際上不被人看好,因為「工黨」實乃職工盟之替身也,人選和班底都是換湯不換藥,主席和秘書長都是李卓人,一句話,只是換了個招牌而已,不會好到哪裡。相信「工黨」走的仍是激進路線。值得關注的是,他們提出的所謂抗衡資本財團對香港政治、經濟的壟斷,凡受剝削的人都是他們的服務對象,究竟指的是甚麼呢?發起對資本家的不滿,或是反對資本主義制度,號召受到「剝削」的人起來「革命」都會得到「工黨」的支持和贊助?!我們不妨拭目以待。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工黨」的經費從何而來,會不會得到外國勢力的「隱形」資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