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真的很諷刺,《天與地》從一開始就風格獨特,寫實兼寫意,主題深刻,乃超越近期電視劇模式的創新之作,但在播出時收視低迷,也不受主流觀眾重視。如今一傳被禁,卻突然成為人們熱捧的對象,真的如電視劇本身所批評般,「我們每一個人都被環境訓練到好似倒模出來一樣。」
香港是個很自由的社會,不能說沒有選擇;然而,有自由而沒有選擇或放棄選擇或無法選擇,才是真正的可悲。因為人們都成為金錢的奴隸了。
與其說《天與地》蘊含政治隱喻,不如說他諷刺的是麻痺了的大眾神經,是懼怕改變、不思進取的保守價值觀——包括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的所謂主流思維:金錢是萬能的。為了金錢,男人女人可以坦然販賣色相;要朋友幫你,不是因為信任,而是把其親人當人質……
冷漠成為人們的固有表情,善良者最終被吃掉。在廿九集,曾經想做好人但不得志而變了壞人的劉俊雄回應工會前輩勸諭的話更發人深省,他施施然地說:「你不覺得這個城市,不歡迎那些好人嗎?……大家都只是接受一些偽善的人,反而那些好人,他們會怕……」
所以,看盡世情的電台老DJ才說:「看看我們這個城市是怎麼樣的?除了錢這個字之外,我們已經不懂得分辨何謂是非黑白……」
歷史也常有驚人的相似,幾年前構思的《天與地》居然跟今日的香港現實如此「巧合」,原來我們的社會沒有進步。其實,在《天與地》提出的問題,在特首競選中也觸及,梁振英的「穩中求變」,唐英年的「告別冷漠」,乃至泛民兩人的「人文精神」等等,跟劇集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雖然極不喜歡以「吃人」作引子,但我還是從中感受到正能量。因為無論是激情的吶喊、無奈的哀鳴,還是豪情的呼籲,它的結局有報應、有醒悟、有諒解和包容,極端的極端之後,往往就走向平和。
「年歲增長,無法修補,青春的詩總會老……」但願搖滾的歌聲喚醒天與地。這也是我對二○一二年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