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史
2011年,中國「入世」已滿十周年,十年間,中國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加入WTO是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歷史性事件,中國崛起為貿易大國、利用外資大國和對外投資大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隆國強說。2001年中國加入WTO的時候,全球跨境投資大幅下降,國際經濟形勢較差;加入WTO以後,來華投資大幅上升,資金、技術、就業和出口等也相應來到內地。
內地學者普遍的看法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人樹立了開放和規則的意識。「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們實體經濟的幫助是巨大的,但是我個人認為,更深遠的意義,是對我們的思想意識,對我們體制的影響,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中國不僅建立起符合WTO規則的涉外經貿體制,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對人的觀念意識以及對經濟制度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將會影響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隆國強指出。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也指出,加入WTO,不亞於中國的第二次改革開放。
推動制度改革促進發展
十年前,當時關於全球化利弊、復關入世得失的爭論非常激烈。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所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劉軍紅說,中國當初談判的目標是希望融入世界市場,大力吸引外來投資,擴張中國出口,以促進經濟發展。
「入世」猶如中國經濟的一個啟動引擎,之後投資湧入,貿易大發展,經濟高增長,社會大進步,中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實現了當初的目標,也表明了中國不能孤立發展,需要依托世界市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所所長陳鳳英認為,中國加入WTO推動了制度性改革。這首先體現在法律制度和規制上,中國遵守承諾,很快開展並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清理法律法規的工作,法治觀念更為深入人心;其次是政府職能轉型,執政方式和理念的改革,「以人為本」、「服務市場和社會」和「市場化管理」等意識得到增強。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說,中國「入世」十年最大的意義在於中國從過去封鎖的體制演變為在國際經濟體系的競爭中壯大。他認為,市場經濟需要在競爭和衝擊中成長,如果保護起來只能越來越脆弱,正是這種衝擊和挑戰才是中國「入世」十年最得益的方面。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說,「入世」對政府提出的是一種體制性的挑戰,首先要求政府「入世」。「入世」以來中國政府改變了長期以來對經濟事務介入過深、干預過多的狀態,拋棄了長期以來作為經濟活動直接參與者的角色,實現了政府職能定位的創新,推動政府職能轉向公共服務化和法制化,比如政府採購法、行政許可法、公務員法等法律的頒布就是最好例證。
尚有許多問題亟需解決
陳鳳英認為,中國在獲得亮麗成績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代價,這些問題今後要努力加以解決。
首先是「入世」時遺留的一些問題,包括非市場經濟國家待遇、過渡性特保機制、過渡審議以及技術壁壘和環境壁壘等非關稅壁壘;其次是來自發達國家的保護主義問題,這將是未來十年中國面臨的很大問題;另外,農業總體開放未做好,農業發展一度未受到重視,造成發展明顯滯後,安全問題突出。
劉軍紅說,中國「入世」十年成績突出,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但經濟對內對外均衡的問題仍未解決。這與過度強調物質文明和市場經濟,忽視法制、行政體系和醫療保障等社會體系的建設有關。這些問題已影響到中國競爭力的提升。 (原載香港鏡報1月號,本報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