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華爾街日報》為鍾庭耀出聲所為何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14]     我要評論

卓偉

 日前,《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指有報章批評鍾庭耀、黎智英、楊甦隸、成名等人的言論是「文革式的語言」,志在要「閹割」(neuter)反對派云云。《華爾街日報》是一份美國報紙,其編採方針被外界批評是完全為美國的利益服務,對中國的態度趨向負面報道,有很重的偏見。現在這份報章為鍾庭耀等人出聲,實際上是雙重標準,別有用心。誠然,有關批評文章較為辛辣尖銳,但都是反映作者對反對派喉舌學者極端言行的反感,更為重要的是,批評並非憑空而來,全部是擺事實講道理。《華爾街日報》根本無法反駁批評文章所列舉的事實和所闡述的理據。其實,《華爾街日報》匆忙走出來,目的不過是她要保護這些西方勢力的代言人。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負責的民意研究計劃發布的關於自己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的民調引起各方批評,《文匯報》刊出多篇文章指斥鍾庭耀民調的荒謬犯駁之處,並批評這些有導向性的民調是有政治目的,事後鍾庭耀四處叫屈,反對派政客及喉舌也走出來為鍾聲援。本來文論戰講事實擺道理,鍾庭耀不認同有關文章,大可出來解釋將「香港人」與「中國人」並列原因,有何學術上、事實上依據?並交待有關民調是由什麼團體資助。但鍾至今都沒有回應外界質疑,只是一味對批評的聲音抹黑。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指報章批評鍾庭耀、黎智英、楊甦隸、成名等人的言論是「文革式的語言」,志在要「閹割」(neuter)反對派。

《華爾街日報》立場偏頗雙重標準

 事實上,黎智英是反對派的幕後黑主,與美國關係千絲萬縷;楊甦隸是美國駐港總領事;成名、鍾庭耀也是反對派的主要打手,都是西方勢力在港的重要棋子。早前,先有維基解密揭發黎智英如何以黑金操縱反對派,接著楊甦隸明火執仗地干預本港選舉事務以及成名、鍾庭耀的偏激言論及偏頗民調,都受到社會的抨擊,其不堪面目暴露於人前,令西方勢力擔心其輿論陣地被打下,於是先發動《蘋果日報》等喉舌反擊,眼見形勢不利,再出動《華爾街日報》助戰,為反對派提振士氣。《華爾街日報》為這幾個人發聲,彼此關係不說自明,目的正正是要保護這幾個西方棋子,以免被批評言論打垮,將來難以再發揮他們的政治作用,特別是鍾庭耀身負「民間選特首」重任,怎能讓他被這些言論一棒打死?這樣還如何利用鍾氏的民調來干預政局。

鍾庭耀與西方勢力關係密切

 鍾庭耀不斷強調自己與西方勢力沒有關係,所做的民調都是中立云云,那何以西方喉舌對於鍾庭耀等人卻是另眼相看?鍾庭耀說與西方勢力沒有聯繫,但何以前港英布政司及英國老牌特工霍德,去年11月來港時特意密會了一批反對派陣營的學者和幕後大佬,其中就有鍾庭耀份,顯見在霍德心中,鍾與其他反對派大佬同等份量。更湊巧的是,霍德剛離開香港,鍾庭耀即對外公佈「民間直選特首」大計,藉此去干擾特首選舉,並為反對派提供政治彈藥,說霍德來港與「民間直選特首」沒有關係,恐怕難令人信服。

 霍德是西方勢力在港的代表之一,在回歸之後他一直保留電訊盈科董事身份,每年2、5、8及11月來港,而每當香港政壇風起雲湧之時,就會來港部署點兵,例如2003年7.1反對派策動市民上街;2005年政府政改建議方案被反對派以綑綁策略在立法會否決;以及2007年反對派協調陳方安生參加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等,事前事後都能覓到霍德蹤影。對於這樣一個敏感人物,這樣一個有明顯政治立場及圖謀的西方代表,鍾庭耀如果真的是中立的學者,沒有政治立場,怎可能會得到他的青睞。

 事實上,鍾庭耀的民調一直是商業民調,誰付錢就為誰進行調查,而過去早有報道揭露鍾庭耀在2004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曾接受了有美國中央情報局背景的全美民主基金會(NED)及下屬「全國民主學會」(NDI)的資助,進行立法會參選人的民調。眾所周知,當屆立法會選舉反對派企圖藉所謂「七一效應」,取得過半數議席,而鍾庭耀在其時接受有美國中情局背景的團體資助,目的顯然是為反對派以至背後的西方勢力行軍佈陣之用。如果鍾庭耀與西方勢力沒有關係,怎可能會接受這個政治任務?而相信他過去從事的政治民調中,不少都是由「全國民主學會」等資助。這些團體進行民調,怎可能沒有政治目的?

 現時美國駐港總領事楊甦棣,過去曾派駐多個東歐國家,而他派到哪裡,哪裡就會爆發「顏色革命」,甚至他被派到台灣工作時,也與陳水扁打得火熱,是「台獨」勢力最猖獗之時。他的做法不離巴結當地的反對派政客及學者,並通過全美民主基金會等團體定期進行各種有導向性的政治民調,挑動當地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待時機成熟時便全力出擊,推翻政府。現在鍾庭耀受到霍德、楊甦棣等西方代表青睞,正是看到其民調的政治價值而已。既然鍾的民調背景不單純,於是出現了引起各方批評的「港人身份認同」調查也自然是順理成章。西方喉舌為鍾庭耀叫屈,不過進一步暴露彼此的密切關係而已。

相關新聞
《華爾街日報》為鍾庭耀出聲所為何事? (2012-01-14)
林孟達為公民黨鳴冤乃秋蟬哀鳴 (2012-01-14)
債務危機會引發中美戰爭嗎? (2012-01-14)
歐盟金融交易稅面臨挑戰 (2012-01-14)
保障本地孕婦權益 (2012-01-14)
政經人語:建制派上位新人慎防自滿 (2012-01-13)
頂天立地:公民黨並沒有遵守「的士站原則」 (2012-01-13)
大學生看港人身份認同 (2012-01-13)
鍾庭耀才是無中生有 (2012-01-13)
西座內望:何俊仁馮檢基立會部署故佈疑陣 (2012-01-13)
反對派「特首初選」是政治鬧劇 (2012-01-13)
來論: 「香港人意識」與「去中國人意識」有本質區別 (2012-01-12)
管見集:公民黨金蟬脫殼之計怎會成功? (2012-01-12)
實事璆事:跨境民生大門尚未完全打通 (2012-01-12)
論網絡新世代 (2012-01-12)
圍堵名店禍及無辜 (2012-01-12)
歐債危機對匯率市場的影響 (2012-01-12)
龍聲飛揚:把香港人和中國人對立不合邏輯 (2012-01-11)
明刀明槍:公民黨一班禍港「訟棍」為什麼不能批評? (2012-01-11)
政經多面體: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傳達的訊息 (2012-01-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