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21(香港)首席顧問兼註冊專業測量師陳東岳
荃灣西站5區灣畔流標,令市場增添不明朗氣氛。塵埃落定,事後檢討,有些地方很值得港府決策者留意。
今次流標的灣畔項目,可建樓面223.52萬呎(包括商業43.65萬呎),提供2,384伙單位,當中52%限建細單位,項目前臨遼闊海景,又有港鐵概念,主打核心家庭的中小型單位,理應受到發展商熱烈競逐。但僅獲4份標書,來自長實、新地、信置,以及新世界、會德豐與南豐的合組財團。另一邊廂,同時招標的城畔項目,總樓面只約83.23萬呎,卻有8份標書,由華懋以約26億元奪得,平均樓面呎價3,123元。
港府肯定經過專業評估後,才作出上述決定。不接納灣畔的投標,估計該4份標書的出價,比海景會受遮擋的城畔的上述中標價還要低,同時低於港府估價評定的合理水平。其實3,123元是一個貼近市場事前估計下限的平均價,加上建築費等發展成本後,估計售樓價約5,500至6,000元。
流標源於一籃子因素,包括市場前景不明朗、鐵路上蓋建築技術上有難度、「限呎限量」條款、港府同類土地供應增加等,但這些都只是部分原因,而不是癥結所在。筆者認為項目規模大,加上近期融資緊張,才是令到發展商倍加審慎的主因。
項目耗資龐大 發展商卻步
歐債危機揮之不去,內地民間借貸需求大,銀行信貸以及銀團貸款均緊張,發展商不約而同,對涉及龐大資金的投資項目,採取比平常更審慎態度,投標出價盡量保守以反映高風險系數,甚至放棄入標。
其實這種情況早已有跡可尋,包括九肚、油街以至近期城畔項目,眾多例子證明上述保守態度。今次灣畔流標,說明事態發展至今,港府察覺不能容許以低於「合理」水平出售住宅用地。只是吸收了經驗,何以仍不調整政策,暫緩推出涉資規模龐大的地皮及項目,或在規劃條件可行的情況下,把大地皮分割成較細地塊出售。
港府作為最終土地供應者,應該因應市場變化,適度調節賣地政策,以維持房地產市場正常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