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經濟研究處高級經濟研究員戴道華
擁有一定的製造業基礎既是新加坡與香港不同之處,也是其經濟起伏較大的主因之一。從GDP環比數字來看,自2004年首季至2011年第3季,撇除期間因受美國次按危機和金融海嘯衝擊而出現的經濟衰退不算,新加坡GDP環比錄得下跌、但只是單個季度、並不算陷入技術性衰退的情況發生了6次之多,幾乎每年便出現一次單季經濟環比短暫的收縮。
反觀香港,同期就只有在去年第2季時發生過一次環比短暫收縮0.4%的情況。同比計算,雖然期間新加坡GDP每季的平均增幅為5.9%,略高於香港經濟同期5.2%的平均增幅,但其標準差卻為5.7%,顯著高於香港的4.1%。兩個不同口徑的統計均顯示新加坡經濟的波幅明顯較香港經濟為大。製造業既是新加坡通常能較快擺脫經濟衰退的主因,也是其經濟周期起伏較大的主因。
按照新加坡自己的分類,其經濟組成當中製造業佔28%的比重,服務業佔比則為61%,其餘為房屋部分。反觀香港,其製造業只佔整體經濟約3%,其餘絕大部分為服務業。在這一經濟結構之下,雖然香港的長期平均增長率稍低於新加坡,但卻是雙邊的,即在受到同樣的外來衝擊而陷入衰退時,香港經濟收縮的程度會相對較輕;但在增長周期中經濟擴張的速度也稍低。這在自2004年起的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中再次得到反映。此外,新加坡經濟因此而對全球經濟周期的反應也略為領先於香港。
星經濟當中製造業佔比28%
歷史數據顯示當新加坡經濟出現短暫的單季收縮時,香港經濟往往能保持增長,但當新加坡經濟出現持續的環比收縮、即陷入真正的衰退時,香港經濟也難以獨善其身,在2008年第2季自2009年首季便是如此。同比計算,在2008年新加坡早香港一個季度率先陷入衰退,後來的復甦新加坡也早香港一個季度,故可視作一個不錯的領先指標。
新加坡經濟在2011年末季環比以年率計收縮4.9%,但同比則仍然擴張3.6%,那麼關鍵便要看2012年首季。根據以往經驗,如果環比持續收縮,那麼同比計算新加坡經濟也將出現下跌。再推算下去,香港經濟也將在2012年首季備受考驗。對新加坡而言,其經濟組成當中近三成的製造業涵蓋電子、醫藥、生化和石化等生產,對其需求波動十分大,加上新加坡首5大出口目的地分別為歐盟、中國內地、香港、美國和馬來西亞,不同於香港首5大出口目的地的中國內地、美國、日本、德國和台灣,不似香港一般有來自中國的更大支持,因此歐債危機對歐洲經濟的打擊會更為直接和顯著地反映在新加坡出口以致經濟增長之上。此其一。
其二,由於本身有製造業基礎,新加坡整體出口當中轉口佔比僅為45%,而包括石油製品和非石油製品在內的本地出口佔比則達到55%,與香港轉口比重高達98%、港產品出口只佔2%的情況不同。
由於香港的轉口無論來源地還是目的地均以中國內地為主,而中國經濟相對於歐、美經濟有較高的增長率,在一定程度上驅動著亞洲區內貿易,故面對同樣的歐債危機影響,香港整體商品出口應該會較新加坡表現為佳。
事實上自2008年美國爆發次按危機和金融海嘯以來,香港整體商品出口的表現大部分時間均勝於新加坡,即跌幅相對較小、升幅相對較大,平均每個月的增長差為2.9個百分點。據此,有理由相信香港商品出口乃至實體經濟未來即使下跌,也會稍勝於新加坡。(摘自中銀財經述評:《新加坡的經濟形勢以及對香港的啟示》,三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