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國際金融產品部執行董事雷裕武
根據經驗,透過生活實踐與孩子談理財,遠較純粹講道理來得有效,而新春紅包正好提供一個讓他們實踐的好機會。上周談到一些處理利是錢相關的策略,離不開3S,即儲蓄(saving)、消費(spending)和分享(sharing)。至於實際推行上,家長可考慮將孩子所收到的利是總金額,按比例分為數份,讓他們在儲蓄之餘,也能透過消費和捐獻學習,此外,也可簡單地以封的數目計算,如5封作捐獻,10封作消費,餘下的全數作儲蓄。筆者不時被問及如何向孩子灌輸有關3 S的概念,以下是一些簡介.
第一個S為儲蓄(saving):儲蓄往往是此3項用途中比例最高的,也是家長最看重的.這一代父母普遍會為孩子開立親子儲蓄戶口,將收到的利是全數存入,藉以培養孩子養成積少成多的美德;但要留意,對於一些年幼孩子,銀行存摺的數額並沒有多大意義,更實際的方法是為孩子預備一個錢甖,如能夠找到一個透明錢甖效果更好,把部分利是錢放進去作為一個開始,這樣能把儲蓄形象化,讓孩子更有動力參與。
盲目儲蓄缺乏清晰目標
家長或會發現,若要孩子盲目儲蓄,成效往往不高,原因多少與缺乏清晰目標有關;此外,過往理財教育多半著重鼓勵孩子節省、儲蓄等概念,深信勤儉致富,但在這一代單靠儲蓄致富,似乎有點不切實際,特別在目前低息環境下已有點不合時宜,父母可根據實際情況,向孩子灌輸一些投資概念。
第二個S為消費(spending):不單要鼓勵孩子認識投資,在這個鼓吹消費文化的社會中,讓孩子實際參與消費活動也是同樣重要,特別是當中不少學問如「想要」 (wants)和「需要」 (needs),甚至格價的技巧等,都可從不斷學習的經驗中累積而來。同時,讓孩子實際運用部分得來的利是錢,對他們能提供很大的學習動力,包括如何有效地運用有限的金錢。
為避免爭拗,父母應在新年前,先與孩子議定利是錢作為消費的比例或數額,其後便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度,享受購物的過程和樂趣;當然,父母也可為孩子提出其他另類選擇,以購買圖書為例,可上深圳、廣州書城或網上購點,多作價格比較。此外,若父母要禁止購買個別商品,也應在事先講清楚,避免爭拗。
第三個S為分享(sharing):對這一代的孩子來說,與人分享實在不是容易學習的功課,或許他們在成長的環境中較少有這方面的提醒。當然,分享是一種生活態度,也受到內在價值觀影響,是父母身教的成果,讓他們感受到「施比受更為有福」的道理。孩子如能從小建立分享的美德,對他們日後品格的建立也有重要影響;作為開始,父母可考慮鼓勵孩子每年將一些紅包(如5封)或一定數額捐出,幫助一些他們認識或有接觸的志願機構,如紅十字會、扶貧機構,甚至奉獻教會等。
除了以上3項以外,較成熟的孩子也可考慮將部分利是錢投放在投資市場內,除了有機會賺取較高回報外,也可透過實際參與來認識投資市場的運作,以及風險回報的關係,部分家長或會憂心此舉會助長賭風或不勞而獲的心態,其實,不少孩子在學校的通識課已對投資的概念有一定的認識,只是未有實踐的機會,因此父母的適切引導和介入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